溯洄從之,道阻且長--訪問幹事會 42屆莊「鳴」(12-13), 學生組織, 迎新特刊2012 文:潘朵拉 中大學生會分成四部分;其中的中大學生會幹事會(以下簡稱為幹事會),平日我們就直接將它稱做「學生會」。一般新生剛進大學時,或許會被中大學生會複雜龐大的架構搞混了,對於學生會各部門的權責不清不楚。對於最接近我們平素定義「學生會」的幹事會,它平日是「幹」甚麼「事」的呢?與中學的學生會有分別嗎? 中學時,我們對學生會的理解不外是搞搞福利。大時大節再弄個聯歡會便算是很盡責了。中大幹事會的工作遠不止於此:除了例牌的福利品部以外,還會關心校園和社會議題。針對這些議題,幹事會會組織活動,例如發聲明、收集簽名、示威等等。此外,幹事會還負責部分校內的常務工作,例如當你想註冊一個新學會時,你便需要找幹事會。 雖然幹事會好像「幹」許多「事」,但同學對幹事會的工作大多一知半解,仿佛是你搞你的抗爭,我過我的生活。同學與幹事會的接觸,大多只集中在投票期,往後就只能在電視上或 facebook 流傳的消息上得知。幹事會關心的,往往是嚴肅的議題,與同學切身的關注似乎風馬牛不相及。那麼,幹事會代表誰做事呢?筆者於是找來現屆幹事會會長楊政賢,讓他解答這些質疑。 資源不足 關係疏離 面對同學關於「關係疏離」的質疑,楊會長認為這主要是幹事會資源不足所致。他覺得,「關係疏離」並非只是幹事會的問題,只要稍為「正經」的組織都會面對,包括學生報。他又認為,幹事會除了提供福利品外,跟同學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如果我地好似 OSA(1)咁掌握咁多資源,咪可以提供多啲服務、製造多啲接觸機會囉。」楊會長半打趣半認真地說,同學用不著幹事會,自然沒有接觸。筆者以為,幹事會與同學的疏離遠遠不止資源問題。幹事會有 OSA 的資源,就能改善同學「無事不登三寶殿」的狀況嗎?想像一位普通同學,他會不會無事無幹到鎖著房門,一副辦公室氣派的會室,跟整天滿口抗爭,自成一國的幹事們談談天?幹事會要深思的,似乎是如何幫助同學進入「氛圍」。 至於做校內議題時,幹事會應該扮演甚麼角色呢?楊會長將幹事會比喻成「資訊發放站」。他認為,平日幹事會參與校政,派人到委員會「收風」,其實就在做一個資訊中轉的位置。同學一旦對某一個議題關心,幹事會就可「食住上」。「同學初初同校方 deal,因為缺少經驗,可能需要幹事會幫助。例如點樣吸引其它同學注意啊?點樣出massmail 啊果啲。」 這種「同學被動求助幹事會」的方式會否削弱同學自發抗爭的能力呢?筆者故追問楊會長「同學主動幹事會被動」的組織方式是否理想。楊會長認為這種方式是理想的。他又認為幹事會並非要領導同學,而是要扮演支援角色。不得不承認的是,同學對不同議題的熱心程度有落差,因此絕少自發組織抗爭;幹事會的「資訊發放站」角色,卻又相當被動。寄望同學收到 massmail 後突然感召,顯然是過於理想化了。 由近及遠 捕捉時機 同學對不同議題的熱心程度有落差;對於冷門的議題,幹事會如何處理呢?楊會長認為「運動由維權開始」,要先確立同學的抗爭意識,故由較切身的議題做起。至於較抽離的議題,則要看「時機」。他舉出早前浸大飯堂加價的例子,認為這個議題可深化至關於「地產霸權」的討論。筆者認為幹事會捕捉時機須更加勤力,例如早前「逸夫校巴關注組」的粉筆字事件,最後亦沒有深化討論,引導同學思考路線規劃問題,許多同學近來看到新校巴路線圖才知「中伏」。 對於如何在校政及社會議題上取得平衡,楊會長認為,這種劃分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地做勞工議題,最後咪又係為左中大學生。大學生出黎都係勞工啫。」他又認為,學生身份有其優勢。當以學生組織的身份發聲時,別人不會懷疑他們另有政治目的。他並強調,幹事會參與校政投放的時間約佔八成,仍比社會事務多。但筆者認為,幹事會要投放人手到各委員會,又要參與諸如紀律聆訊等事務,真正放在校政議題的時間又有幾多呢? 後記: 從以上的訪問可知,楊會長對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的說法,但筆者以為有些說法未免太理想化了;畢竟,大部分同學連第一步也還沒有走出,又何來「資訊發放站」呢?要做到這些想像,恐怕還有很遠的路。 註: (1)OSA,學生事務處。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二 × 四 =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