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首部曲:中科合併及後續
文:matthewwth

2002年3月30日,時值中大校長的李國章出席香港電台節目「清談一點鐘」。他在節目中首次透露,中大、科大與教院「三合一」有利香港發展,並強調若大學合併由政府策劃推動,定能水到渠成。他指各所大學可按科目、類型、強弱項選擇合併的對象,做到集中資源,繼而發展出世界一流的大學。那邊廂他一番言論大家還未消化,這邊廂8月1日他卻變成李局長,入主教育統籌局了。

中科合併事件,將作為「國際化」狂潮下,首當其衝向中大襲來的一件事件。它延續了政府一直以來,披著「國際化」的外衣,實情希望院校追隨國際(其實是美國)準則下的名利,但卻希望自己能兩袖清風(透過削資)地坐享其成,使專上教育逐漸市場化的企圖。而近乎行政霸道式地把「建議」壓下來,更使他們的企圖的原形畢露。

兩所大學合併,所牽涉問題定必甚多,例如:兩校辦學理念是否相符?配套上是否可行?其代價是什麼?但整個「建議」過程,不單謝絕了與校園師生討論的空間,而且也對大學自主進行了粗暴的踐踏。他們講的只是效率,規模,還有競爭力。

雷厲風行,行政粗暴

02年10月,剛上任的李局長即表示,十分支持中大與科大合併,使之超越北京清華,晉身成世界一流大學,並表示願為兩大作媒人。他又指,對處理合併事宜會「先禮後兵」,更表示政府在很多事宜上有最終決定權。其「先禮後兵,權在政府」的言論隨即令高教界和社會譁然。

雖然李國章隨後即澄清「合併非政府政策」、「政府只是應兩大校長要求」等,但另一邊廂卻繼續表達強烈「希望」不斷拋出「建議」,又堅稱自己無做錯。但這樣的辯護沒有使師生反感情緒降溫,10月7日中大及科大學生會於同日聯合發起簽名運動,強烈譴責政府干預大學自主,首天便收到二千個簽名。

10月22日,中大校長金耀基會見同學,他表明支持合併,並表示將成立合併專責小組,但該小組18人中只有1名研究生和2名本科生代表。那邊廂科大校長朱經武會見同學時表明,如果大部分師生反對合併,他將會跟隨師生意願;又表示中科根本未就實際合併時間表達至任何共識。這邊廂中大校長金耀基會見同學時卻說「這件事不是看師生贊不贊成,是看專責小組認為是否可行。」

10月23日,中大學生會幹事會聯同學生報、校園電台發表遺憾聲明,要求兩大合併事宜應由全體師生、職員公決,惟金耀基校長表示合併研究小組已有充份代表性,不須以公決方式解決。同月,科大學生會舉行全民投票,逾二千同學表態,八成半反對。

其後分別於10月尾和11月頭,科大和中大先後成立了研究合併的專責小組。科大的小組於12月完成了有關報告,報告提出四個合併關鍵問題,要求政府澄清。包括科大要知合併對其所得資源的影響、評估兩大現有人員、及兩校如何保留各自文化與定位框架。

合併計劃,有乜唔好先?

是次合併,最廣為抨擊的,是推行的過程幾乎是徹底的行政暴力,若非師生合力抵抗,合併之事絕對可能成事。

在02年秋,學生會曾舉辦過一次論壇,包括中大校友梁文道先生、陸德泉教授、黃洪教授和鄭漢文教授均有出席,討論合併事件的問題。當時陸德泉教授就痛陳合併構思完全是「皇上賜婚,提升你的貴族地位」,又指「現在所謂大學自主性並非所有師生擁有一個決定權,而是一班官僚透過校董會、教務會等組織來把持了決定大學發展方向的權力」,表明大學未有合理的自主權去決定此事。

黃洪教授則進一步指出對資源上的憂慮。他指出,合併之後大學理應會增加資源,但若不從其他院校削資,錢的唯一來源,便會是削減對副學士的資助。他指出「如果中大的擴大是建基於對副學士課程的剝削,對本來可以有機會受教育的人剝削,那我覺得那些錢完全是有血腥味的」。

說了那麼久,

這又與「國際化」何干?

其實從前段黃洪教授的說話中,經已隱約揭示出整件中科合併事情的本質:它延續了政府希望把專上教育推向市場,以換取「臨界規模」和最大資源效益的企圖。若然「國際化」是一句旗幟式的口號,假披「文化多元」和「國際競爭」的外衣,實情是一個把教育推向國際競爭市場的運動,那麼把兩大合併將是籌備的第一步——先使這大學獲得足以與世界競爭的規模。

中文大學的整合專責小組3月尾向校董會提交的報告中,就充份體現了上述企圖。報告內容對中大在香港高教發展處境中作出定位,認為「擁有達世界級水準的高等教育院校,對維持香港在中國及太平洋地區的工商發展的領導地位至關重要」,並提出合併目的在於提升素質、加強競爭力,成就更大規模,發揮更大影響力。報告中多番強調合併將提升「臨界規模」(CriticalMass),即透過把資源集中,從而造就一定的規模程度,使之達致能與世界競爭的條件,同時又能把支出減到最少。

雖然小組認為,有一些中大不能輕易單獨解決的問題,例如中大部分的文化理念如何保留?教職員的就業保障如何?過渡期的成本代價是否過大?但大體上,小組仍是表面贊成合併,並多番提到大學將變得「卓越」,而且能追求「規模效益」等。但所謂「卓越」是指什麼?合併又如何導致「卓越」?報告中並無提及。比起是一份關於院校合併的報告書,它更像一份商業企業合併的研究書。

此報告書一出,即惹來連番反彈。中大學生報於五月出版的常刊中就指出,我們應先討論如何保留院校獨特性的問題(即大學理念),然後再考慮所謂「規模效益」,而不是先決定合併,然後再討論如何保留獨特性。同時,作為大學整合專責小組成員之一的李學斌同學亦應邀撰文回應,指出「九一年以後,中大的主要增長部分,恰與科技大學劃定的範圍大同小異:理科工程化,工科高速發大,商科規模穩執牛耳……這種演變是否該單純地解釋為回應社會訴求?……請別勉強吹嗟為了成為綜合大學,試問有多少空間成就通材。」此句一針見血地揭示出校方要「追求卓越」的偏頗,說明校方此舉別有用心。

梁文道曾就此撰寫〈現實淹沒了《大學之理念》〉一文,提出中科合併欲與世界競爭的思維,是完全建基於當前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之下的。他指出目前商業與教育間的界線日漸模糊,故衡量大學的標準漸以它的「產出」為主,而所謂產出只指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於是學科學問可分成有用和無用;而所謂有用,當然是指有助學生謀職與造就經濟繁榮的,他以目前美國的大學正陷入這種「醫藥-企業-學術」的複合體作例子。但他續指出,香港更畸型之處在於,政府與商界干預往往是同一件事,而以商界出身的梁錦松主導教育改革,認為做生意的人一定懂政治,就是體現此思維的最佳例證。

故可見,所謂追求世界競爭力與排名的背後,是對於市場與帳面效益的追求,只不過在過程中披著「國際」與「卓越」等的論說而已。

故事完結?你就想!

有賴兩大師生合力反抗,加上李國章又面臨四面楚歌,教資會最後表示,因兩大師生無意合併,加上兩校文化分歧,五年內不再提中科合併計劃,但卻意味著日後隨時有機會再「談婚論嫁」。雖然中科合併事件看似告一段落,但「迫婚」不成,而又急於繼續削減教育經費的政府,眼見無法將資源集中發展重點大學,除了鼓勵院校「深入協作」以外,就是再進一步令大學所需支出更少。

雖沒證據顯示政府在背後施壓,但就在中科合併不遂後,中大即接受政府削款10%的方案,教學部門須削減4%,並進行「學系重組」節省資源。雖校方聲稱學系重組已計劃多時,但同學及教職員卻至04年1月才從報章中得悉事件。

首部曲終章:殺系風波

校方於2月底公佈,多個學系將需予以合併,如擬將歷史系、人類學及日本研究合併、文化研究則與宗教系合併等,合併縮小內容涉及多個學系。金耀基校長指合併方案既能增強學系力量,校方又可省錢。

金校長一邊廂指大學經已同意削資,指大學資源不足要重組學系。但正當大學以資源不足為由要重組學系,那邊廂報章卻報導中大醫學院以銀彈政策資助中六尖子學生全部學費(最高達21萬)入讀醫學院等學系,整個計劃共花六百萬。又另一邊廂,在削資殺系的同時,教務會於通過於2005年成立法學院,四書院及中大學生會在會議召開前一日才知道議程,時間倉卒至使學生代表無置喙之地,顯示中大校方對校園發展與追求「國際成就」的邏輯根本從來沒有改變。

當2月19日,金校長終於在烽火台面對同學質疑「出黎見下面就算諮詢」時,金校長卻表示「諮詢永遠唔夠,永遠有人唔知道,永遠會被誤解……」,他又指已曾多次與同學開會。但當幹事會會長曾瑋衡問到台下誰曾與校長開會,台下卻沒有反應;校長即道:「無溝通?我連今晚都唔黎啊唔係。」

同一思維邏輯下的結果

金校長無法獨力執行李局長渴望的中科合併,中大「步向國際一流大學」的捷徑被堵了。既然不能透過合併將中大轉型成他們指望的模式,就唯有透過殺系重組,銀彈資助醫學院,閃電式地成立法學院,同時將大量「沒價值」的小學系(尤其人文社科院的)進行所謂「重組」,其實就是換了個方法來「重點投資具回報的學系」。說到底,大學在他們眼中,終究就只是一所企業,一所可為了追逐名利,而漠視院校本質、理念的商業機構。

雖然出於資訊局限,我們難以證明,殺系風波必然是政府因「中科合併」不遂而推出的後備方案,也很難猜測這是否中大長久以來處心積慮想推行的決策。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兩件事其實是建基於同一商業運作邏輯之下所產生的。這股商業邏輯下產生的想法,正一直擔當著整個「國際化」趨勢的燃料,塑造著院校高層的思路,以及造就眾多教育決策的出現。在這大前提下,教育的理念始終受著某種商業力量的控制。

2004年,金耀基校長離任,中科合併擱置了,換來了一個殺系風波;但似乎,中大將會平靜一下吧?但事與願違。

同年,新任校長劉遵義上任,「國際化」首部曲經已放映完畢,但由他一手策劃,對中大理念破壞最嚴重的新政策,將會成為國際化二部曲,並將洪水猛獸般向中大襲來。

下一步,語言政策。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