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13年1月號, 42屆莊「鳴」(12-13) 十二月,考試。校園回復一片寧靜,眾編輯在會室 卻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工作,不知晝夜。這一期 出版,可真是血與汗的作品。雖然,每期我都如是說。 由於考試和財政緊張,這期頁數必須減少。那是沉 痛的決定,在此向讀者致歉。這期撰寫的稿題,可 謂精挑細選。社會的矛盾日漸深化,稿題永遠不 缺。那是該怎麼寫的問題。於是,審閱稿件歷盡艱 辛,既要趕上出版日期(又是一條死線,一個承 諾),又要保持文章質素,而這是近乎永恆的對 立。這就像交論文的死線般,又要顧及論文質素, 又要趕在死線前繳交,否則扣分。「存在先於品 質」這個主張,有時候實在難以跟隨。 這是我上任近一年來的教訓。 新的一年又到,「末日預言」(雖然那其實不是預 言)失效。我並沒什麼感覺。只是,元旦遊行十三 萬人上街,然後警察又再次圍堵、拘捕、鎮壓留守 示威者。這一幕幕場面,一次又一次地衝擊我的眼 簾。身為學生,在這些政治經濟問題上,我竟感到 自己與社會如此接近。 元旦遊行人士的情緒,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 有社會基礎。香港近年來的社會運動,與社會政治 民生息息相關。這社會從久遠歷史發展至今,分為 兩極:一方糜爛而浮華,一方孤寂而冷清。這究竟 要持續到什麼時候? 我心底裡有一個答案,一個不屑於隱瞞的答案。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六 − 2 =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