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鷹仔

在碼頭待了九天,身為一個學生,一個社運和工運的菜鳥,我見證著這場罷工是如何得到外界的關注和支持,建立起一套生活的方式。最近,我越來越覺得碼頭外的這個地方是一個社區,每個人都積極地參與著整個社區的發展和日常運作。

想像中與現實上的工人們

最近的天氣又濕又凍,大家又要訓街又要守夜,我以為普通人,哪怕是工人,大概幾天便撐不住了,更何況是長達十多天的抗爭。但我忘記了罷工的這一群並不是一般的工人,而是「長年受訓」的碼頭工人,長久被上司壓榨,他們已經習慣了打地鋪,也習慣了長工時的工作,有著相應的成熟輪更制度,所以才有這樣的續航力。工人們輪流回家休息更替,甚至不用定下什麼更表,便會有一群工人留守。看著「義字當頭」的他們,覺得有趣之餘,也實在有點諷刺意味。

一直以為,工人只愛食煙飲酒賭馬仔,但見在場的工人,有愛看書的、有喜歡煮飯仔的、有鍾情音響的,看似都是中產的所謂「專利」。但其實工人與大家一樣,都用智能手機睇劇玩Candy Crush、都愛喝咖啡看電影。他們的生活和我所認識的一般人一樣,但求在工作以外,追求一些生活素質。但是為什麼同樣是在早上八點半上班,他們卻在第二天早上才放工?同樣在僱傭關係之中,但他們的付出和收入回報似乎並不對等。

與付出不對等的回報 

現今這個社會一直強調多勞多得,那碼頭工人呢?他們的收入回報與他們的勞力付出並不對等。碼頭工人每天工作十二至二十四小時,比起社會上的專業人士,兩者薪金相差很遠。我問了三天才對他們日常的工作知道個大概,更何況是要確實知道每一件部件是如何操作(詳見上一篇《每個工種都有本難唸的經》)?要做到在行業上專精,的確需要許多相關經驗和知識,是行外人難以一時上手的。再講,長工時讓他們失去的,不只是休息時間這麼簡單,還有對他們家庭和社交生活的影響。這
些都是值得回報的。

現在碼頭工人爭取的,正是他們的合理回報。

學生與工人的扣連並不如想像中疏離

以往可能會認為,我們和工人沒有什麼共通點,但其實我們身處的社會都是由工人們以時間和汗水建構出來的:以課室為例,水泥和鋼筋由工人製造,經物流業運到香港,再由建築工人建成,由裝修工人粉飾,還有水電工、清潔工、看更……食物、交通、衣物也是以同樣道理把我們與工人密不可分地連結著。而我們學生在將來,與工人一樣,都要投入僱傭關係之中,不論我們做什麼行業,也離不開消費飲食電話台,而這些都是被大商家、大財團操控著的。這無可避免地把我們都加入被商家壓榨的行列,我們努力得來的分毫也要再爬進他們的口袋中。站在對抗大商家的立場上,我們和工人的距離從來都不如想像中那麼遠,我們都在同一陣線。

很多工友都問我,為什麼我們這些大學生,要在這場抗爭中那麼投入。我很想告訴他們,沒有人比大學生這個身份更適合,因為我們實在是最有資源和能力去直接參與運動的一群。一方面我們有彈性的上課時間,比一般打工仔和中小學生有更多空餘時間去直接參與其中,另一方面我們也有更多資源做資料上的整理和補足,例如這次我們可以直接幫助出版文宣。而支持者的身位,就是可以幫工人做一些他們沒有時間抽身做的工作。

其實我會對整件事那麼熱忱,也是這九天以來和工人的交集。記得第一天進碼頭,純粹是看了網上的一則文章,覺得不公,便去聲援。後來和工人們傾談了一個早上,開始實在地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便有了感情,有了感召,總想為他們,為這場抗爭做點什麼事情,而這也是讓我當晚在上課以後又運了一車物資到場的原因。而我睡了一晚又一晚,與工人逐漸變熟,感情交雜,不捨得離去,這樣就留了九晚。當中我從一個聲援者,變成一個支援者,慢慢的做多一點,又再做多一點點:從管理和分發物資,到一起唱歌吹水打氣,留守示威對抗風雨,都是那麼自然而然。

整體來說,這次的抗爭,對香港來說其實是一次很值得記錄的事件:大家很齊心,又得到香港以至外國傳媒的關注,而且很多市民和學生都支持,實在難能可貴,也是以後同類型抗爭的例子。這次正正是因為工人組織了工會,有著大家對彼此、對工會的一種篤定信任,才讓資方不能故技重施,以打電話游說或短暫加薪的方式逐一擊破。可惜是次罷工並不完整,參與罷工的工人未夠多,只能對碼頭運作作局部妨礙。現在仔細回想,其實也有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說爭取工會的談判權,比如說強化工會代表與工人,及不同工種的工人之間的溝通等。對於未來的各種抗爭,有著許多可能性,但有一點是不變而且肯定的,就是我們與工人的距離,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遙遠。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