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聰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調查顯示,57%市民支持政府盡快擴建三個堆填區,反映在現時的規劃發展邏輯之下,少數人要為整個社會的發展而犧牲,但我們往往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政府在長遠措施上交白卷,對回收商的監管和支援、廢物分類、廚餘處理等環保措施遠遠落後於其他地區,卻聲稱在處理廢物的問題上,大家要共同承擔,結果處理廢物的責任只落在3區的居民身上[註1]。雖說政府辦事不力,但我們都也無法忽視自己的責任,例如是浪費食物、使用即棄餐具、不顧後果的消費,都是造成今日這個局面的兇手之一。責任人人都有,一人行一步,才是治標治本的方法,讓我們由了解開始,省思解決問題的辦法。

環保工作交白卷

根據環保團體的統計,香港的廢物量不斷上升,但環保署似乎覺得沒有問題,環保署網站更稱廢物「平均每年都有增長,這正好吻合同期的經濟發展步伐」。政府覺得廢物愈來愈多很合理。難怪,政府在減少廢物產生的問題上的確是鮮有政績。2005年,香港政府發表「都市固體廢物 管理政策大綱 (2005-2014)」,訂定處理廢物的10年計劃。當中提及一系列政策計劃,例如污染者自付原則,家居廢物按量收費,針對個別產品的徵費,包括膠袋、電子產品等。時至2013年,只有膠袋稅已落實,而第二階段膠袋徵費諮詢與第一階段竟相隔四年之久。政府只說不做,做又做得差。結果,廢物有增無減。然而,台北市透過教育、垃圾徵費和資助回收商等措施,成功使平均每日處理廢物量由2000年的 3299噸,10年內減少至 2564噸[註2],證明只要肯花功夫,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廢物也可以大幅減少。

未學行先學走

政府嘗試用缺乏焚化爐來為垃圾問題開脫,又以日本、台灣的例子說明焚化爐對環境的禍害少之又少,更可作發電之用。可是,垃圾焚化爐要成為合適的廢物處理方法,前提是必須要有十分良好的廢物分類和源頭減廢,然後只處理適合焚化的廢物,否則會壞爐,甚至產生大量有毒及致癌物質。例如台灣的廢物分類要達到十多種,才能配合焚化爐措施。即使廢物分類和源頭減廢已做到最好,焚化爐壽命有限,20年後,燃燒廢物所產生的有毒灰燼仍然需要處理。若不落實長遠的減廢計劃,多建10個焚化爐和堆填區也於事無補。

回收?原來都係殊途同歸

不情願地告訴你,你用心清潔過、走多半條街才放進回收筒的膠樽,可能已經被送往堆填區了。本地報章在5月拍攝到政府外判承辦商工人把回收物品收集,整袋丟到垃圾站,最後運往堆填區棄置。承辦商承認每月收政府逾53萬,清理及回收廢物,但又聲稱因為回收筒內往往夾雜垃圾,聘請工人清洗回收物成本昂貴,只能把不合格的回收物丟掉。只要回收筒內有少量垃圾,整個筒內的回收物就要被丟掉。同時,政府教育工作不足,舉例說廢塑膠回收廠的負責人指出,其實飲品招紙不可放進回收筒回收,但政府沒有好好教育市民,導致回收筒的措施難見成效。相反,德國宣傳教育甚有成績,市民會主動分類好廚餘、乾性垃圾、廢紙和玻璃瓶等,就連家具也有相應的處理措施,更設有電子垃圾回收服務。德國的資源回收工作也絕不假手於人,政府的城市清潔處直接負責定期收集回收物品,清潔隊員收妥垃圾和回收物品後會迅速分門別類,運往不同的回收中心再造。 我的垃圾不是我的其實香港堆填區有一部分垃圾是由外地運來的。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中轉站之一。 洋垃圾就是來自世界各地,未經分類揀選的垃圾,經由香港運往中國內地進行分揀、加工等工序。香港過去十年的廢膠進口量,竟然高於出口量30萬至50萬噸,令人質疑大量廢膠被棄置本港堆填區。今年2月起,內地海關進行「綠籬行動」,打擊經香港走私進口的「洋垃圾」,數月間已退回近200個載滿回收物料的貨櫃,部分被揭發滯留在港,成為垃圾。同時,由外地進口的垃圾也會在香港進行加工,加工過程又會產生大量垃圾,然後成為本土工業廢物。

註1.政府計劃在西貢、屯門和北區三區擴建原有的堆填區。

註2.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民國]75年至102年7月歷年垃圾量》

註3.環境保護署2011年香港廢物處理及處置的統計數字。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