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報候任內閣訪問 校園, 14年2月號, 43屆莊「川」(13-14) 1) 有謂學生報的社會評論過多,以至校園新聞不足,變得像「中大政經報」。你們的選材準則是怎樣?甚麼事會報,甚麼事不會報? 的確,往屆學生報確有大量文章分析社會時事,甚至在社會版以外的版面都離不開時政評論。我們認同有需要改變現狀。畢竟學生報是中大的校園媒體,應該報導更多校園新聞,為同學提供資訊。為了報導更多校園事件,我們今年將在網上版增設「校園動態」一欄,主要報導校園突發事件、校園活動,和分析校政,展現校園生活的不同面向,並鼓勵同學關注校政。 有關選材準則,我們在不同版面會有不同做法。在社會版裡,我們會回應「關懷弱勢」的理念,優先報導或評論一些有關階級、族群及性別方面的弱勢議題。至於在校園版,校政與同學的權利息息相關,自然是報導重點。同時,我們希望讓同學更能認識到中大不同群體,尤其是於校園有較少發聲機會的團體,比如校工及女工等。 2) 學生報亦常被稱為「左膠報」,不少評論惹來爭議﹔亦有同學認為學生報很像「一言堂」,並未反映到同學意見。你們對坊間這樣的印像有甚麼回應? 學生報雖有「左膠報」之稱,但我們並無刻意從左翼角度出發評論時政。我們有「關懷弱勢」和「提倡人文精神」這兩個理念,是因為我們相信人人平等,主張人文關懷,不應存在一方對另一方的壓迫和剝削。然而在社會及校園裏,弱勢面對社會不公義無發聲渠道,甚至被污名化。故此,我們希望弱勢能透過學生報發聲,對抗社會不公義。或許這理念與左翼觀點有重疊的地方,但我們不曾自稱左翼。現時主流輿論對弱勢的評論和意見甚為偏頗,比如有很多說法都認為新移民好吃懶做。在回應這些說法時,我們會根據理念,展示鮮明立場。能夠惹來爭議,說明同學對於社會和校園的大小議題也相當關注,是件可喜的事。當彼此意見碰撞,更有助雙方對事情有更全面及深入的看法。因此,我們在展示立場的同時,亦會反映同學多元化的意見。 至於「一言堂」方面,不少議題都甚有討論空間,比如新移民取得福利的權利、「佔領中環」運動所提出的原則等等。因應這些議題,我們的報導手法不會只局限於評論,我們將會盡力訪問和作問卷調查忠實反映同學的聲音。另外,我們將開設投稿版,歡迎全校師生投稿,有望提供一個促進理性討論的平台。而網上版亦設有討論平台,我們會邀請持有不同立場的同學及團體撰寫專欄,讓不同觀點碰撞,以望消除「一言堂」的形象。 3)從政綱中可見學生報今年的網上版將大幅改革,為何會有這樣的改變?改革後的網上版將會以甚麼形式和內容出現? 學生報現時接觸同學的方式多限於每月一期的刊物,但在網絡平台普及化和網上媒體地位日益提高的氛圍下,實體版的不足愈見明顯。網絡資訊即時流通,令媒體緊貼讀者,實體版則只可每月接觸同學一次,跟同學的生活幾近割裂。實體版亦難以做到即時報導,編輯繼而轉為集中在事後評論,本來無可厚非。但撰寫評論難免以較長的篇幅剖析事件,分析時為求理據充足,會用上術語及理論,令同學對學生報產生艱澀、「評論報」的印象。再者,印刷版的篇幅難以完全反映同學意見,令同學聲音長期缺席,彷彿只有編輯自說自話,難怪同學對學生報產生「一言堂」之感。我們這次改革網上版,就是希望彌補這些不足。 改革後的的網上版將以短篇報導、校園活動月曆及不定期民意調查來反映校園面貌。短篇報導主要分校政、校園活動及突發事件三部分。校政的內容包括學校資源分配、空間規劃、教學政策及校園勞工等面向,讓同學即時了解切身的校政。而中大裡有不少同學較少接觸的活動或組織,例如由中大學生組織的團體ARTLike,早前在地鐵車廂裡唸詩,探索藝術及公共空間的可能性。校園活動報導藉著介紹特別的活動,鼓勵同學參與其中,並讓同學了解策劃的組織,啟發同學發掘校園生活的可能性。突發事件亦會納入校園動態,如工傷事故、手足口病等疾病威脅及學校醜聞。這些事件或即時波及同學,或隱含校園問題,相信會是同學關心的焦點。 網上版亦將增設專欄,邀請不同立場的同學及組織撰寫,讓不同的觀點碰撞,務求促成討論,探討問題和排解衝突。社會議題的討論可包括基層、性別及族群矛盾,而校園討論則讓同學探討校政及紀錄校園生活,呈現不同中大學生的面貌。我們亦會擴展投稿版面,稿件只要不涉謾罵及人身攻擊,則可刊登。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8 − = 二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