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能否介紹一下你們的工作和歷史?在節目放送以外會否其他與同學相關的活動?

校園電台的歷史可追溯到1997 年。當時第二十七屆幹事會內閣「綠野仙蹤」倡議成立校園電台,並就相關事宜成立籌備小組。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校園電台最終在一九九九年二月七日正式成立,並在同年四月一日開始正式運作。最初,校園電台的總部設於崇基學院李慧珍樓,其後在去年遷回與學生會其他兩莊所在的范克廉樓。

電台作為校園媒體,基本的工作是製作節目,為同學提供資訊,促進資訊交流,並傳遞我們的理念。同時,作為學生會的民選組織,擁有民意授權,電台亦有反映同學意見、監察校政的職能。我們希望將大部分的資源投放在節目製作上,因此現階段暫未有計畫舉辦節目製作以外的活動。

一般同學似乎較少聽電台,你們認為是甚麼造成這種疏離感?

一路以來,校園電台在中大的知名度偏低,不少同學根本不知道電台存在於學生會的架構之中,這是由於宣傳不足所致,筆者在校內亦很少聽到同學談論中大校園電台及其製作的節目;即使同學知道校園電台的存在,大多都不清楚收聽節目的途徑。這是造成電台疏離感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電台製作的節目未能吸引大量同學收聽。以第十五屆內閣「聲魂」為例,每集節目平均大概只有數百觀看人次,收聽率雖然比其他大學的校園媒體為高,但其媒體的影響力依然偏低。我們認為做成此現象的原因有二:一、節目的取材與同學的口味不同。目前,有部份節目的取材與主流媒體相似或重疊,在校園電台的資源不及主流媒體的情況下,其節目的競爭力不可能追上主流媒體;二、形式問題。目前,電台絕大部分的節目均以聲音為主,每集節目長度大約有四十分鐘,節目冗長,很少同學有耐性將整集節目聽畢。為了製作四十分鐘的節目,節目內容有時候會出現牽強附會的情況,降低同學收聽節目的意欲。

一個媒體若要實踐理念,必須靠其影響力。因此,我們會致力提升電台在中大校園的影響。針對電台節目長久以來收聽率偏低的問題,我們認為電台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策略與定位,因時制宜,作出改革,吸納新的聽眾群。這些措施包括提升製作影像節目的比例、縮短節目長度、開拓新的節目形式和選取不同的題材。當然,在改革的同時,我們會以堅守理念和原則作為節目製作的大前提。

電台雖然與幹事會、學生報同為中央學生會三莊。然而,在諸多與同學相關的議題上甚少與另外兩莊同步,是否出現理念分歧﹖又,你們怎樣理解自己與其他同學的關係?

校園電台一直關心校政和社會時事。我們相信在重大的校園議題上,如學生校董、書院聯邦制、校長遴選等,以至熱門社會議題(如佔領中環等),我們與幹事會和學生報的立場大致相近。作為學生媒體,我們會致力關注各種與中大同學關心的議題,緊貼時勢,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資訊。我們希望同學認同校園電台是一個能夠代表他們、為他們發聲的媒體。

據悉電台久未獲政府發放大氣電波牌照,上莊曾提會努力爭取在大氣電波播放,你們在這方面會怎樣做﹖

「無線電廣播牌照,設立無線電廣播站」是學生會會章指定的工作之一。我們認為大氣電波是公共資源的一部份,而現行的技術亦能夠容納更多不同的廣播機構使用大氣電波。但是,從香港電視不獲政府發牌的風波可見,現時政府將申請廣播牌照的門檻設得甚高,審批準則亦欠透明。因此,在我們任期內,我們定必貫徹歷屆校園電台的理念,向政府爭取開放大氣電波,並且讓中大同學能透過無線電接收校園電台的精彩節目。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