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大專戲劇節匯演 投稿, 16年4月號, 46屆莊「縫」(16-17) 文:單飛燕 曾在中大學生報看過一篇文評論四院劇賽及惋惜中大內認真討論這些創作的氣氛非常薄弱,對此我是十分認同的。我未曾參與戲劇製作/受過任何有關戲劇的訓練,數年來都是當興趣來消磨一下時間,評賞能力一般,寫這篇文純為引起討論,望能拋磚引玉,同時向各認真製作的單位致敬,至於選擇投稿中大學生報則是對當年那篇文作一個呼應,和慶祝一下終於復刊吧,哈哈。篇幅所限,我會盡量嘗試分享我整體的感受,和對三套作品的評論(港大﹑中大﹑嶺大)。 2016第十八屆大專戲劇節匯演〔18th Intervarsity Drama Festival (JP)〕 我有幸在新亞生活中認識到不少對戲劇有熱誠的人,所以近年都偶有支持各劇社的AP(編註:Annual Performance,年度公演)和四院戲賽,大專戲劇節則今年才第一次看。或許是有競爭才有進步,我感覺大專戲劇節的平均水準確是較高。(但只限港大﹑嶺大﹑中大三個作品,因我只看了他們)簡單而言,大專戲劇節的作品沒有犯之前我在劇社AP/四院劇賽曾遇見那些較低級的錯誤,如演員咬字不清令觀眾根本聽唔到。另外,我也對JP每個作品完場後一大堆人衝上台前送花感覺怪怪的,應該只是不習慣。 港大:題材有意思,劇情相對複雜 港大劇目《獻身》,講兩位曾有深厚友誼的人經歷完全不同的成長後重遇,因藝術教師嬌 (林詠恩飾) 決定到監獄探訪勇 (姚程馭飾),經歷過無數次於監獄中的藝術﹑哲學討論﹑心聲互訴,逐漸重新了解大家的背景和性格,再互相扶持﹑鼓勵﹑體諒。男主角最後雖然死去,但故事對他到底為何死去並沒有說清楚,留待觀眾判斷,我自己理解為因為堅持一些信念,而非單純的如嬌一開始所言的「亂咁劈友」。 就劇本而言,我很欣賞選材,以「外國大學碩士」嬌象徵的藝術﹑哲學﹑學術象牙塔和以劈友﹑經常爆粗的勇象徵的市井﹑「低俗」的討論是令藝術更易入口的方式(我自己也不大懂藝術,至少不懂舞台上那些畫作和歷史);故事一步步引導觀眾思考何謂對錯﹑何謂一個好人,特別是勇為了救另一囚犯而甘願坐多半年無辜的監,和勇鼓勵嬌不要放棄在只求考試成績的環境中堅持用心教好藝術,令勇這個角色頓時更為立體,與他作為「黑社會囚犯」的身份有強烈對比。然而,監獄﹑白衣人獨白和電台新聞三線交錯並行確是有點複雜,令人跟得有點困難,或者因為我同時要為旁邊略懂廣東話的日本友人作補充翻譯,感覺特別強。 此外,我個人則想不通為何要讓蘇格拉底隱形,不只沒有物理上的存在,而且連一句回應也不給白衣人?或許這樣做能讓觀眾更易把其他角色代入「蘇格拉底」這代表堅持﹑追尋真理的身份吧。起始是嬌作為知識的承載者﹑「老師」﹑「碩士」,以救贖者的姿態來帶勇去看外面的世界,漸漸變成勇作為擁有堅定信念的囚犯鼓勵嬌去繼續努力。所以「蘇格拉底」起初是嬌,後來是勇,寫到這裡我忽然覺得《獻身》這個戲名改得非常好——為了你追求﹑堅持的東西,你可以去到幾盡,甚至獻身? 至於演員方面,勇 (姚程馭) 首次登台已有此水準,實值一讚。然而,雖然他手上已刻意有紋身以突顯他「黑社會」的形象,但由於佢本身個feel係善良樣,個感覺始終無咁強,令到佢後來講番佢背景﹑信念時嘅對比無咁大。當然,我們也可以問,為何要進一步強化對黑社會的刻板定型,而不直接嘗試另一套,我覺得視乎想要甚麼效果啦。此外,我也對衣著的細節印象深刻,如勇在不同場次交替穿長/短褲來間接說明時間的流逝,令我感到製作是認真的。 嶺大:好笑、易入口之餘徹底地消費符號 嶺大劇目《潛金龜》,講五個不同性格的女士報名上課學習「釣金龜」。《潛》一劇有眾多演員,基本上都以浮誇的演出、色彩鮮明的性格、衣著和說話的方式、語氣來刻畫各角色;《潛》節奏明快、又唱又跳、飾演崔大鵬媽媽那女角(不知為何場刊找不到資訊)在劇初那段清唱很是淒美,Jeana (潘翠怡飾) 那段善用舞台燈效和音響的舞蹈也令人讚嘆不已、整套劇也有眾多笑位,觀眾都十分受落,結局也令成功令觀眾感到意想不到。整體而言,是相對較易入口和理解的一套劇目,我那友人也有點疑惑的說這套和港大的《獻身》真的很不同。 然而,雖然本劇成功引起眾多笑聲,但我卻以為可稍為深化一點、在徹底消費各邊緣人士、非主流人士被定型的身份(性工作者「雞」、「男人婆」、「港女」)、符號(塵世間對「愛情」的盲目追逐)後(一路看一路不自覺想起文研的視角和研究,可能是因為是嶺大而令我想起),帶動觀眾去思考多一點,哪怕只有一點。原因有二,一是我自己對戲劇、藝術的期望:藝術應該是提出問題,令人諗多啲:佢地呢班人點解會成為咁?個社會對佢地有咩壓迫?;二是我認為在消費他們之後,有責任推動多一點思考,而非單純固化對他們的刻板印象,拿來作為取笑的話題,而且笑得多其實都會麻木,去到中後段其實觀眾都已不太笑了。 一路看也一直留意此劇如何描述、理解「愛情」。在嫁予同性戀老公後受不了而自殺的她、不愛女性的他不惜以結婚作為手段以繼承父業、等待著「金龜」的她們中,愛情到底為何物?於她是信仰、於他是手段……「或許,當我們不再信仰『愛情』,才有可能真正如實、如是地面對生活。」[3] 順帶一提,背景那個帶著彩虹色爆炸頭假髮的假人像、站在那塊滿佈紅心、有一男一女的剪影的佈景板旁,特別有意思。有時候,用上彩虹色,或許就是想得到多一點關注和理解吧。 中大:題材也有意思,探究真理與人性 中大劇目《常數》講述物理學家Richard (葉狄恆飾) 為了追尋象徵著真理的K (constant 常數) 而迷失自我、甚至不惜傷害身邊人,直至被記者朋友Wendy (梁穎欣飾) 責罵才醒覺,但好像為時晚也,是福是禍則各自詮釋吧。本劇令我想起三年前在西灣河文娛中心看的《哥本哈根》,也是由物理學家做主角,不過那劇有更多歷史和物理學知識,比較難懂。這次再看,不禁令我好奇,物理學家(或普遍人眼中的物理學家定型)是否真的這麼熱切追求真理? 言歸正傳,就劇本而言,雖然本劇沒有這麼多術語,但也不易懂,若非《哥本哈根》和另一位物理學朋友數年來的打底,我應該有不少位置理解唔清楚。但除了物理學外,本劇在三劇中最易follow (特別是思想方面),角色和枝節不多﹑節奏恰當。男女主角的演出都頗為出色。(利申:本來認識,不過係真心讚)雖然並非人人都會明白男主角熱切尋找真理的狀態,特別是沒信念/宗教信仰的人。(我見過,我真係見過呢種人)而Richard在質問Wendy時指出Wendy只是不敢去了結她認為是無常的生命,同時又不再做任何她認為有意義的事,間接的說明了從記者轉為做公關的原因的那段,實是令人深刻,猶如拷問著每一位觀眾:到底我們是否在活著?還是如網上某一句流行的說法 –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我們只是未被埋葬的活死人? 另外,《常數》的舞台設計也頗出色,特別是加沙難民營醫院的那段,善用影子來營造那種感覺,雖然劇情上有點突然,但音樂和燈光配搭得很好,很有藝術的感覺,也令我想起2012年中大四院劇賽《罪犯的空間》的設計。而且,背景選用的Sistine Chapel ceiling 一部分,與主題很相符。 整體:中大港大較哲學性、高門檻 嶺大那套較易入口,而且娛樂性較高,但如果可以對其提及的不同群體和現象有多一點點探究會更佳(個人偏好)。而且,我認為用了這麼多邊緣人士﹑符號來作笑料和題材,作深入一點的探究是比較好的。而中大﹑港大的則較哲學﹑較高門檻。但有一個我至今仍未想得通的問題,何謂是的好的藝術/戲劇呢?我曾聽過一說法,好的藝術應該是提出問題令人有更多想像,而非答案。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會覺得嶺大那套是間接提出了問題,而港大﹑中大的是直接的問了。希望有更多人關注這些認真的製作吧!歡迎回應/批評:) (有興趣可以喺www.stagetv.com.hk重溫歷年JP、AP) [1]印象中2012年的四院劇賽是頗為出色,特別是逸夫《罪犯的房間》的燈光、角色的衣著和佈景令觀眾很能進入人物的掙扎和哲學思考,但2015年的四院劇賽就真係有啲唔知做乜鳩,新亞那個太多枝節令觀眾難以跟隨、崇基那個更被評判以TVB膠劇來比較。 [2]有此閱讀,不得不提起以前跟SY(編註:馬樹人教授,中大政政系)看 “Oleanna” 而受的影響,令我對日常交流所呈現的權力關係更為敏感。 [3]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2260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五 + = 七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