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包

公民黨黨員、前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於是次選舉中落敗,暫時結束議員生涯。現在,他會如何為自己定位,又會如何檢討自己和不同人物、組織的關係?他的去向又會如何?

公民黨內,繼續上路

問:很多選民心目中,你與公民黨格格不入,為何你會加入該黨?
答:這是外界對我的誤解。我是創黨黨員,不可以說是「加入」公民黨。其實我跟四大狀的政治及民生立場一致,就是為了追尋及建設公民社會、關注權力財富的不均,只是各人有不同專長,不是每人都只專注民生議題。但他們需要時間去改變形象,拉近律師與基層間的距離,我承認公民黨在這方面仍須努力。

問:貴黨予人缺乏鮮明立場的印象,這也成為對手的攻擊重點,你怎樣看?
答:外界常批評公民黨「面目模糊」,的確,有時我們避免了具爭議性的議題;原因是對某些議題,我們內部也有著不同看法。例如公民黨向來吸引知識分子及中產,很多人極力勸我,現在是直選,不是社福界,理應選擇一個吸引更多人的位置──只為弱勢社群爭取,不足以獲勝;如講多數人關注的議題如屏風樓、通漲等,贏面應較大。然而,我覺得選舉最大目的,是推動社會運動,而選舉是宣揚政治理念的機會,不應只顧吸引某階層的選民,而失去自我。當然,既然參選,當然希望能夠勝出,發揮自己的政治理念。所以也要檢討今次的策略。

事實上,公民黨並無一個建黨的過程;也就是說,創黨之前,我們並沒有一段為共同目標合作的經驗。我們有框架、有黨章,但不結實,很多事都未有肯定的立場和答案,而有待建立和磨合。這是我們最大的弱點。

問:據知你將會成立一個叫「正言匯社」的組織。為何有此打算?
答:競選後,想不到有相當多人願意幫手。他們或對公民黨認識不深,或仍抱有懷疑,未必想入黨,但認同我的做法。尚在籌備的「正言匯社」便可讓他們參與相關活動

與社民連的「恩怨」

問:可否談談你和社民連,在選舉期間的「恩怨」?
張:我與社民連說不上有恩怨,只是選舉完了,覺得有不妥之處,有必要澄清。毓民一直追打公民黨參與功能組別選舉。其實上屆我參與時都有掙扎,我也不贊成這小圈子選舉;但把邏輯稍稍拉遠,你就發覺:放棄三十席根本就無法制衡建制派。毓民一直說選舉不公平、不應參與,參與就代表認同,那他為何參選呢?我認為功能組別議員的位置不是服務該一個功能組別,而是服務社會,並對社會負責任。

問:毓民從沒正面回應為何仍然參選,僅稱當時的行為做「政治論述」,你有何看法?
答:這是選舉手段。好的政治論述,就是把不容易明白的道理清楚呈現於市民眼前,讓人理解當下的權力狀況。毓民作為政治領袖完全沒有誠信,他參選只為「贏」。我一直堅持不攻擊自己人,但毓民專挑「自己人」來攻擊。我認為(「自己人」)最終目的應該是爭取民主,而不是為贏而贏。目的搞錯了是最大的毛病。為贏而贏不是我的看法,因這跟爭權奪利毫無分別。

問:您提過長毛就像「哲古華拉」,更害怕他被「卡斯特羅」驅逐。這「卡斯特羅」在影射著誰嗎?
答:哲古華拉那時明明就是被得到權力後的卡斯特羅驅逐的,你也知道。我絕無意挑撥離間,但這擔心是有的。

面對經濟危機,弱勢怎辦?

問:你對現時香港經濟的整體看法為何?
答:我認為香港太過商業主導,而且經濟尤其集中在金融地產,財富、權力也過份集中。香港是個太過「經濟」的地方,而經濟談的,其實應該是人的生活。特首今年也開始使用這套語言,提及文化、環境、保育等要素,但都流於口號。

問:這些可怎樣改變?
答:改變要多方面、長遠的去做,以提升公眾意識為目標,將公民社會提升,令人有自信,覺得這個社會自己是有份的,到時就可作文化上的改變。其實這過程已經開始,例如天星、皇后等事件,就是例子。

問:經濟危機來臨,你會否擔心基層、弱勢的權益被壓窄?如何應對?
答:其實頗為擔心,這次危機似乎會一波一波的來,而綜援、生果金、最低工資等福利推進,很可能失敗甚至被剝減。

應對方面,一些鼓勵互相扶持、合作的社區經濟計劃,如時分劵Ì、集體購買、食物銀行、實物援助等,是我們工作上的方向;即是說,要在社區上結網。這就要和不同的團體建立網絡,並要一些有組織、有能力、有資源的人,去在社區裡工作。這方面,各團體還未有統籌性的聲音,但已開始討論。

現在香港固然是面對著危機,但也是個開展新思維的時機。現在的情況是「迫到埋身」,一些改變是可以帶出的。但問題是要有人去做,不做就不會有改變。

XXX

後記:記得在另一次的後選舉討論會上,曾有與會者問張超雄,會否退出公民黨。他回答會留在黨內,並嘗試讓自己的想法得到黨員的認同。觀乎張超雄今日的回答,公民黨內部的一些討論,怕也不足為外人道——的確,既然公民黨選舉政綱,大談要推動公共事業的公私營合作、讓外資更自由進出本港等等,又云「自由企業的精神」處處受「官僚主義」所縛,張超雄又會如何抗衡這種比較右翼的觀點?另一方面,張超雄將工作重點放在和各團體合作,以外部結連來抵抗經濟危機的影響,未知在他失去議席之後,成效將是如何?無論如何,這些大概都是一個愚公移山的過程。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