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的《中大學生報》以「當我一個人」為題徵稿。上了大學後, 我們好像一直活在群體中,要習慣一套新的語言,要懂得「圍爐取暖」,要yo,要firm,否則你便成了局外人,孤獨一個。大部分的人都怕孤身一人,但為何要怕?為何要避而不談?

孤獨可能是一種選擇,也可能是個人背景造成的情況。今次的主題,我們想讓讀者能夠從文章中探尋自我,同時理解「孤獨」一詞對不同人的意義。或許,孤獨是個中性的詞,又或許它是一種伴隨生命而來的魔咒。孰好孰壞,待你細心閱讀後,再慢慢咀嚼。

文:Gillian

「我不覺得自己孤獨, 我喜歡一個人。」友人S淡淡地說著。過了一會,他又補充:「我意思是,有時候我們需要一個人。」S最愛的活動是在黃昏到黑夜期間到處看看。他笑說已經走遍九龍塘附近,接下來會去沙田探索。「這是獨處時可以做的事——走出日常,自己一個觀察周邊事物是件樂事,我們的城市很美。」他喜歡自己一個走,在某日的黃昏當一個「異鄉人」。有些事只適合自己做,幾人行反而令他感到困擾。「如果和別人一起走,很多事物都是走馬看花,很難發現趣事。」他帶我走他平日走過的路,訴說他在樂富社區裏找到的故事。令我驚訝的是, 雖然他不是住在這裏,但每條小徑他都很熟悉,甚至他知道天馬邨的人面對著購物的不便,要乘幾號車才可外出。他認識了當區一名餐廳老闆。兩個成長於不同環境,處於不同年齡的人交換了彼此的生活。「不得不承認,自己一個人的空間讓我感到很舒服。一個人沒有問題,問題是你覺得一個人是負面,繼而才會覺得自己被孤立。」

孤獨是個主觀的詞,無好壞之分。有些人害怕「落單」,他們瘋狂地擁抱群體生活。幾個不太熟稔的人湊在一起,聊著無關痛癢的話題,只要有一刻靜默,就感到尷尬。有時候打從心底不熱愛事情的本質,仍迫自己全情投入。例如你討厭每天要庇護至凌晨三、四點,但仍天天報到。委屈個人感受,隱藏喜怒哀樂,原因是怕被人排斥,引人非議,我們太害怕接收別人異樣的眼光了。無法避免獨處時,掏出手提電話滑開螢幕,低頭裝作忙碌掩蓋自己一個人的尷尬。我們知道生活不該是這個模樣,但卻沒人拿出勇氣打破慣例。

可是,S說:「我願意經營友誼,但不會刻意去認識朋友,人際關係隨緣就好。」

為甚麼?我們不是群體動物嗎?可以不用朋友嗎?他說花時間認識朋友才是把自己推向孤獨的深穴。他有參與一些學校活動,但前提是忠於個人的感受。人際關係並非以數字來衡量,也不是刻意經營就代表關係長久。社交媒體上交的朋友再多,現實認識的人脈再廣,若我們失去了自我,又有何意思?

S並不介意告訴別人他喜歡自己一個,他也知道他的「孤獨」是一種選擇,而非被迫,兩者聽起來沒有分別,但感受卻大有不同。S強調他有愛他的家人,也有幾位知心好友,但這個世界有些人陷於不幸中, 無法逃離。S曾經說過他覺得世上有一種人是「被孤獨」的,他們無從懂得甚麼是親情,甚麼是友情,他們是被拋棄的一群。在該懂得「情為何物」的時候無法懂得, 一直只有自己向前走。他們的生命裏不曾有選擇,不曾有人當他們的後盾,他們不是S。對此,S並不覺得這類人可笑,當我們活在自己這邊的世界時,不要遺忘世界的另一端有些人與我們不同,他們不是異類,他們是一群大家該花點時間主動關心的人。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S,如果你是,我希望你能夠好好珍惜獨處的空間。一個人的時候,是迎合無理的世界,還是嘗試與靈魂深處的自己對話,全是個人的選擇。我們都需要社交,但梳理日常的煩惱,學會讓自己靜心下來也是一門必修課。我突然想起S在中六紀念冊寫的一句話:「待人友善是基本,獨來獨往是性格。」這個人,應該很早就已經懂得獨處的可貴吧。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