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色眼淚

雖然中學早有涉獵,同學們已浸淫在中文為官方語言的社會十多年,接受過良好的中文教育,但大學依然要求同學修讀大學中文(下稱「大中」),只有少數同學得到豁免。有些人覺得無聊,對課堂所學不求甚解;也有人覺得是災難、是地獄,慨嘆上了大學亦無法脫離中文的「魔爪」。然而,大中是否真的有如大家所言,是洪水猛獸,吞噬每個成為其目標的莘莘學子?要探討大中存在的必要性,我們或可先拋開其課程內容,探討其原意及考核方式,再評鑑校方最後是否可以實踐初衷。

大學=職業訓練所?

大學作為職業訓練所,對同學的語文水平有一定需求似乎是無可厚非。相信許多同學當初「爭崩頭」入大學的其一原因也是為將來在知識型經濟社會有更多選擇。因此,大中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自覺,課程內容包括漢語的字詞運用、句子的分析、修辭技巧、寫作手法等,無疑是為同學將來就業作好準備。同學或會質疑——既然已經跨過入大學的基本門檻,香港的教育制度不停操練學生的中文能力,同學皆有基本語文水平,大中課程對學生不是毫無意義嗎?但可是,大學的門檻和社會的門檻並不一樣。大學實有責任確保學生的語文水平合乎其大學生的身分,在大學四年的過程中好好培訓學生的語文能力,至少在寫電郵,寫履歷時,不再有那些被僱主所批評的「低級錯誤」。

不過,大學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嗎?

語言對我們而言是甚麼?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文字則是其中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能否自如地使用文字會影響我們表達的細膩程度,因此掌握良好的語文能力十分重要。若非如此,我們便不能好好地表達語言背後所承載的內容、邏輯,甚或道德思考,進而造成誤會、模糊。舉例而言,大至老是常出現的公關災難,小至日常與他人交流所用的字詞、格式、稱謂,很多時候與我們能否用語言準確表達所思所想有關。語言的力量的確不容小覷,使用不當會影響他人觀感、人際關係,甚至引起衝突。由這個層面出發,學好自己的語言就是對語言負責的表現,而我們責無旁貸。

創意被考試扼殺

回到課程的評核方式。大學學生大多經歷文憑試洗禮,視考試為常態。而大中除日常課業外,還要求學生通過期終考試,考試內容除了閱讀理解,亦包括限時寫作文章一篇(一年級的寫抒情文,二年級的寫議論文),題目發揮空間頗大,但變相亦令同學無從入手。

根據校方的說法,大學中文旨在讓同學多接觸中文,了解中國文化。然而,同學有否反思過大學中文的考核方式是否恰當?概念或定義可以用默寫或文章分析考核;句子分析能力可以病句修正考核。但若要考核同學的寫作結構鋪排、論證能力,甚至對文學的觸覺呢?

寫作考試有限時,同學根本無法深思所學,繼而整理成文章。文憑試是希望篩選出一群符合大學資格的學生,所以採用限時寫作的考核方式,考核同學對中文及中國文化的認識,同時測試同學的臨場表現。然而大學中文志不在此,因此改以寫論文的方式評估同學的能力。事實上,樊善標教授亦指出:「寫作是整理思想的行為」 [1] ,沒時間整理則不能好好表達。他同時指出:「寫作活動……容許較深入的思考。如果把思維的整理強調到某一程度,甚至可以說寫作是理解事物的一途,也就是說,寫作是一個認知的過程。」 [2] 思考時間不足即難以全面理解,足見給予同學充足的時間寫作之重要性。由此可見,限時寫作於大學中文的課程中,根本無甚必要。
[1][2] 樊善標:〈大專寫作工作坊報告——寫作課程設計原則的省思〉,收於鄧仕樑等編:《香港中國語文教學論文集——從預科到大專》,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年,香港。頁353。

結語

大中的確有其不足之處,校方應積極考慮修訂課程及取消限時寫作考試。但同學既然以中文作為日常溝通或書寫的主要語言,就必須明白中文的重要性,明白到自己所背負的責任,對於自己能夠純熟地以中文表達所想倍感自豪。筆者甚至覺得大可不必要求對文學毫無興趣的同學書寫抒情文章,而是應著重中文的實用性。畢竟大家在中學時期已對中國文化、文學有一定了解,重要的只是能寫出中文文法正確及文句通順的文章,以中文具體地詮釋自己的想法。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