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Rowina

甫進山城,食宵夜話酒聚出車等等「二字」帶給我無盡的遐想,一大班輔員爸媽「噢眉」上莊,嘻嘻哈哈, 好不愉快。心想豈有落單一日。

直至後來,才知中大人確有其獨有的孤獨。山城內,滿佈一座又一座的小山頭,花生與好戲齊飛。小圈子內最好先取得一手消息,是非對錯就別管了。料不到「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於是相聚時笑臉迎人,別後只有盤算誰最靚最正、誰人利用價值最低。幾經波折,最終選擇不再刻意沾這趟渾水,凡同學朋友,例保兩秒距離,其餘話題一概不碰。只是「獨」的名字走遠,「毒」的名字也同樣遠播。

我覺得這應非特例。飯堂裏多是獨食的人,左手掃屏幕、右手拿飯羹, 沒刻意板起的面映著冷冷的屏光。 托盤拿來, 鯨吞猛嚥一輪,捧住托盤又去了。 一席飯間, 不過一刻, 四人枱的空椅便換了一轉。我知道,這叫孤獨。

孤獨感無處不在:等待翻滾的乾衣機滾筒停下、佇立水機前慢慢注滿膠瓶、在咖啡閣拿著票尾候餐取Food、在宿煮飯後獨自洗碗忍不住哼吟兩句、飯桌上你眼望我眼掏出手機撳撳又再你眼望我眼——無可避免的留白,愈來愈多的瑣碎——應是屬於現代人的孤獨。

最能體現寂寞,無非是獨處時垂首吟哦,默念「我享受孤獨」。若實在耐不住寂寞, 更會相約好友傾訴,但最後為顧形象不忘補句「其實一個人,都有一個人嘅好吖。」安慰自己。然後朋友離去,影子在泛黃的街燈下拉長。寂寞與孤獨之分,莫過於此。

中大的自殺比率和數字繼續高踞全港,不敢僭越醫科妄稱判斷。只是一直覺得, 不幸走上末路的人,大抵其心底的孤獨感揮之不去, 每當推杯換盞、春去秋來,孤獨便成了墜落的催化劑。黑暗襲來, 親朋戚友通通沾上陌生的氣味, 似要和你劃清界線。已非首次,像癮君子般「吽」多了,竟也變得犬儒和暴躁。朋友的電話不接,功課堆在書枱不做,病態般想要慣性保持這種疲憊,直至永遠,阿門。

前女友分手後,哭得死去活來,不見天日。一天臉書某處傳來 「我從前喜歡一個人,後來喜歡上一個人」 。一番思量過後,確是好句。

可能的解讀方式估計有三種。一是從前我喜歡某人,後來則寧可獨處。二是從前的我孤獨慣了,終有一天抵不住,竟被某人劈開冰山,於是喜歡某人。三與題目無關,此處略去不提。

前者告訴你明白生命中的過客都是落花流水襄王神女,生活復歸個人的平靜才是最好結局。一個人悠然自得,孤獨也就成了可被吹捧的生活態度,多有品味。中大可取之景尤多,青山秀色綠水騰波,漫步校園更易感懷傷世,「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涕下的前設,看來也是必定要「獨」的。

後者入世意味殊重:本以為千帆看盡,但其實日會蝕月會虧,不過是時機未對合適的人未到,生活還有轉機。一旦如此想像,僅僅期望有天有人能撫慰你的心靈,相信兩個單翼的天使靠在一起可往天遠去,便是心境的轉換——「象在靈府,不在目前」。寂寞甚麼的,只是終南捷徑而已。若對的人出現,便要從寂寞的賣身契中被贖回。我覺得此處不一定純指愛情, 也許更多雜亂的情感關係,亦是如此。兜兜轉轉,更能認清自己。

快將修成下山,蹉跎在宿舍的歲月之中,讓我突然醒覺一事。初初入宿,只覺宿高路遠,每次N車過後,便得獨自徒步上山。相對上當然未算最遠,但獨行的路,寧舍難捱。後來慣為山區學童才發現,每次深宵回宿的路途,也許是在中大最美的一道風景。走路的意義也許不在往返兩地的用途,而在於走路本身;孤獨的意義也不在於「摺」或「Yo」之間,而是在乎當下的寧靜和沉澱。路途總會完結,孤獨亦然。正能量今天沾上了「正X樣」的標籤,但我相信每人都曾有寂寞之時,不過若然一刻你覺得足夠,「獨」的使命就完成了。凡事總有過渡,此心安處,是吾家。

但凡獨與不獨,都是生活態度的選擇,若為「真獨」,又何妨顧慮獨或不獨?

「獨乎哉?不獨也。」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