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柑

踏入考試季節不久,十二月才過了三分之一,唸醫科的梁立雪同學自殺逝世。傳媒擾攘三兩天,代入熟口熟面的標籤為一條生命結案:「尖子」自殺是因為旁人期望太高﹐「天水圍」的人自殺因為那裡是悲情城市,「醫科生」自殺是因為學業壓力。對於記者和大部份讀者來說,那不過又一條陌生的生命而已。

即使從這些行貨得很的標籤出發,我們能不能有更人性一點的理解?

肥佬有take 2,無take 3

先聽聽醫科同學們怎麼說。學業壓力?一定有的。出街黎行預咗要還,一位受訪同學表示不少人入讀醫學院前對啃書早有心理準備,所以也不算嚴重問題。問題倒出在三年級開始的醫院實習生涯,輪流轉派到不同專科也罷,面對病人、醫生、護士這些在大學場景不會遇到的人際關係也罷,統統都要費心適應。覺得自己學得不夠是常有的事,尤其甚者,實習期間的考試難關不是MC不是PAPER,而是在臨床診症,一試定生死。診斷得不對,輕則重考,重則整科重讀。

RETAKE有甚麼大不了?其他學系的同學或者會問。但對醫科同學來說,一至二年級期間只可有一次不合格、三至五年級期間只可有一次不合格、換言之就是五年醫科生涯裡面最多僅有兩次機會,第三次失手隨時開除學籍。如果容易過關的話倒算了,可是就一位醫科五年級的同學所見,每年都有十多位同學考試觸礁,當中總有數人須重讀。

當每個學期都收到問你會否重新考慮轉系的電郵,你就知道,院方對於大家的日子有多難過,其實心知肚明。

保險.天命.人命

電郵事小,據說,中人甚至替醫科生買了人壽保險。這是其麽意思?這邊廂知道你日子難過,那邊廂為你買保險,隱隱然滲出一股「我預咗你讀到死」的味道。(注一)只是,人命是否可以化為保險金「等價交換」?這種商業風險管理的生命觀與醫護人員應有的生命觀果真不存在衝突?或者,更值得追問的是,「醫科生讀到死」是不是某種無法改變的天命,我們只能用轉系去逃避和保險去「補救」?

還是說,不論政制還是學制都是人的集體建構,所以也能憑著人的雙手合力改變?現在不想像締造人性化但不失嚴謹的醫科課程,畢業後面對連續當值三十小時的公立醫院非人生活,難不成又只能在「過檔富貴私家醫院逃避」和「屈服政府醫療開支關水喉」兩者裡二擇其一?

注釋:
根據報章引述精神科學系李誠教授的發言,中大過去十五年一共有三名醫科生自殺。這個數字說少固然不少,說多也未必如外間描繪般誇張。本文無意提出「讀醫導致自殺」的因果關係,但有理由懷疑這個因果關係存在於校方想像中。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