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社會, 49屆「逆流」(19-20), 八九民運30周年特刊 八九那年,天安門廣場上那場血腥屠城至今仍然是部分人心中不可言喻的傷口。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十年、二十年,然後三十年。 當一件事發生在昨天,我們的記憶仍然猶新;當一件事過去一個星期、一個月,我們或許還能說出個大概;當一件事我們沒有親身經歷,更不是發生在這個年代,印象模糊的我們又會如何看待? 對於八九的理解和認識,沒有經歷過的人大多由教科書、電視或是家人描述所知,記得編輯們在處理八九特刊時,要在短時間內梳理繁多的資料,討論和思考關於八九的想法,當中不免遇上了不少迷茫和困惑,我也不斷在想:「八九之於我們是什麼?」 我去過數次維園。 燭光晚會構成了一部分我對八九的印象和記憶。 每年晚會的維持,令維園能聚集一群當年的親歷者和承傳者。記得有團體曾在燭光晚會過後舉辦六四討論會,創造了讓大眾分享自身記憶的空間,共構一個有遊說的過程。縱使不能完全與他們產生共鳴,也感受到八九對他們的重量。 在歷史的記憶中,承傳的路並不是一個人在走,而是一群人在走。惟有透過彼此的溝通,聆聽和理解,在與參與者的對話中找尋聯繫,共同編織公共記憶。 若我們需要走一條路,但一開始已弄不清方向、沒有充分的認識、或是理解不到為何要走、要如何走下去,那麼便會越走,越感到迷失。 八九民運不只是一件停留在六月四日的事,其背後牽涉到整場運動的前因後果,因此有需要明白其過去與現在的關係。所謂的抗爭與記憶,也不只是發生在八九年,而是持續了三十年,與當下不斷融合,我們也不斷從中尋找可能性。 面對中國威權的打壓,香港政治形勢逐步惡化,在這些年來的衝突和思潮中,我們究竟要如何回應這個時代?香港前路要如何走下去?持續又持續的抗爭究竟是在追求什麼? 我們希望將發生的、經歷的、理解的,都寫下來。一起思考,令記憶得以延續。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 一 = 7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