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韻青

我方從填鴨式應試教育的深潭裡掙扎出來,對大學生活懵懂好奇,一切於我都是新鮮有趣的,「通識教育」也不例外。

第一次接觸通識課是一年級上的 UGFN「與自然對話」。課程分為 50 人左右的lecture 與十幾人的 tutorial,沒有助教,都由任課老師負責。老師會先在 lecture上大概講解下星期的內容,接著的 tutorial 進行詳細分析,大家一起討論,不時會作小組報告。

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文科生,在一開始學習自然科學的課程確是有些不安的,但這些念頭很快就被打消了。課程並非如想像中的那般晦澀、理論化,實際上更是通過接觸科學的歷史,了解重大自然發現以及理論的演變,從而學習從自然科學角度出發去理解世界的思維方式。

不久這門課一躍榮升為我最喜歡的課之一。lecture 過後就會興沖沖地像看小說一般讀reading,做筆記;實在趕不及就中英對照著讀,每次 tutorial(即使插不上話)也饒有興致地聽。自然選擇與生命規律、DNA 的歷史發展軌跡、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與局限性⋯⋯一個學期下來收穫頗豐。

現在回想起來也甚是奇妙。如果不是大學要求的通識必修課,我也許很難會認認真真去讀《理想國》、《物種起源》、《寂靜的春天》等著作的內容,更不用說這般即便淺略,但也算完整地去學習自然科學史。

所以通識究竟帶給了我們什麼呢?我想最重要的是教會我謙卑。

為什麼呢?我認為通識教育讓人更清晰地認識到這個世界的多樣與多元。一個人年齡愈長,在自己「專業領域」探索沉浮的時日愈長,學識愈富;或是在自己認定的立場上有愈深的思考,就越有可能局限自己,難以理解或接受其他觀點,難以像小孩一般回歸「無知」狀態,以最謙卑的姿態,在這個世界學習和探索。

就如我自己學習數年文科知識,即使只是入門狀態,但也會對理科有些誤解和外行的偏見;或是漸漸相信「擁有文科這些知識已經足夠了。」但就像柏拉圖洞穴中,沒見過太陽的人就沒法理解陽光的美好。殊不知學習自然科學歷史和知識竟能給我開啟一個新世界,習得一套嶄新看待世界的思維方式。

中大的通識課門類繁多:中華文化、自然科學、社會研究、自我與人性⋯⋯每一類、每一科就像是一扇新的大門。每打開一扇門,我們就愈加意識到,「我所知的,我專業領域的,只是這個世界的一小部分。世界如此豐富多樣,所有知識、所有觀點都是平等而應被尊重的。」

從而燃起旺盛的求知慾,更加謙卑而熱愛地生活。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