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槿

從懂事的那一天起,我都習慣了當一個「好孩子」:聽父母的話,相信他們為我選擇的便是最好的路。書是我讀的、文憑試是我考的,選科志願卻始終不是我選的。

「爸、媽,我想讀新傳。」

「做嗰啲阿豬阿狗都可以做嘅記者?唔好喇掛。聽日 interview 啊,早啲訓啦。」

「囡啊,阿媽唔識邊啲科好啊,但呢科未來賺好多錢,唔駛憂啊。你聽下人意見好唔好?」

「……」

為甚麼不繼續辯駁?因為我深知再多的掙扎都不會有結果。中三那年,學師十幾年的我堅持不想再學鋼琴了。考的級數越高,越感受到自身天賦的匱乏。樂譜上的音符密密麻麻,所要求的指法不是我那十隻粗短笨拙的手指多練幾次就能跟上的。越學越氣餒,越氣餒越學不好。哭也哭過了,吵也吵過了,「求求你不要逼我再考級了,好不好?」。結果,家人、親戚、我的前任鋼琴老師、甚至家母的同事,紛紛前仆後繼地打電話來遊(逼)說(迫)我不要放棄。於是幾個月後,只能由成績單上不堪入目的「Fail」代替我作出最後的抗議。看吧,所有反抗終究都是多餘的。

JUPAS A1 欄裏的幾個字熠熠生輝,如同我可見的將來般光明無限,怎麼可能是錯的選擇?放榜那天,看著那不是第一志願的第一志願,牽扯著不懂上揚的嘴角;身邊人的恭賀和祝福,告訴我應該要感到高興:高興地慶祝,高興地入學,高興地聽著我不感興趣的課。學到管理公司的策略、習得經濟學理論,考試題目我都懂得回答,但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為甚麼要懂得回答。

​隨著父母終於欣慰地放手,他們的寶貝商科生女兒開始接觸到外界的資訊:網絡上的新聞、評論、戲劇、電影……無一不在撼動著我的思想。原來除了對著課本囫圇吞棗,還有太多值得我去了解和探索。原來溫室外的世界並不如我所認知的單純和美麗——人際間,謊言、殘酷不間歇地上演,甚至在看似安寧的社會中,也潛藏著許多不公義:極權打壓、性別不平等、階級主義、種族歧視……目睹種種,雖無力卻也不願被蔽目噤聲,雖軟弱卻仍渴望變得足夠強大去面對。或許是對社會太多不忿,或許是有種對叛逆常軌的渴望,便第一次瞞著雙親,成為了學生報的一員,算是成了他們最不想我成為的記者。

其實直至現在,我仍自覺身為一顆小薯,沒有太多愚見可以發表,開會時大多都在聆聽、筆錄。但我還是喜歡與大家一起研討來年的編採方針、聆聽我前所未聞的社論觀點、就一堆稿題作無止境的辯論……在無數次的課堂掛機後,我終於確定了:比起鄭裕彤樓,我更喜歡殘舊得入黑後有點陰森的人文館。新傳系,是我不得不進的科目,即使起步晚了,我也要重新選擇這條自己所嚮往的路,不再受人擺佈的路。

當然,現實還是擺在眼前,理想並不能當飯吃。深知未來可能面對的財政困難,便從現在開始積穀防饑吧。想方設法湊夠兩日 days off 兼職上班,再利用週末接補習,減少外出遊玩的次數。逐少逐少的儲著,畢業時也好歹能有一定積蓄應付吧。父母問我為甚麼這麼勤力賺錢,我便說是為了轉科去新傳後,還能拼命去生存。

於是又開始了無止境的拉鋸。這是頭一次我對自己的事如此執著、如此堅持。不管父母怎麼不理解、怎麼反對,我都一一反駁。收入不可觀?我知道。飯碗不穩?我知道。但我更不想要每天哭喪著臉坐在辦公室裏,掛念我再沒時間關心的世界。在我重申又重申自己的理想後,他們的態度終於軟化,說會支持我的決定。但這並不代表我的轉科路從此就變得一帆風順。前途生計是我自己的事,但面子聲譽是整個家庭的事。鬧得最大的一次,便是去年的團年飯。三姑六婆們打著為我好的旗號,一人一句把我貶得體無完膚。本來我也可以充耳不聞,這是我的前途,又不是他們的,他們的意見與我何干?父母好不容易理解我了,你們就繼續說你們的話吧,我就繼續走我自己的路。

「係囉,你哋啲細路啊,就係靠住屋企啲錢,喺度講理想。」

「囡啊,聽下大家講啦。姑媽係過來人,唔想你走冤枉路,真係為你好㗎。」

口口聲聲說會支持我的雙親再一次倒戈相向。說著不堪的說話,詆毀著我一直以來的努力,這就是你們支持我的表現嗎?你們要面子,難道我就不要嗎?也不知是倔強還是軟弱,忍了一整晚的我終於還是紅了眼眶。儘管口硬心軟的父親還是供養著我的學費,儘管事後母親也為沒有站在我這邊向我道歉,我卻知道自己的選擇到底還是無法贏得他們的尊重,也沒有他們衷心的支持。

罷了。反正一路以來也沒少受質疑。要說我這一年來體會最深刻的是甚麼,那就是:自己怎麼想,比任何人怎麼想都來得重要。將來失敗了,他們要奚落的就奚落,要嘲笑的就嘲笑吧,「後果自負」嘛。未來固然充滿未知之數,所以此刻的我只需要知道:不要再讓任何人左右我的決定。一鍵按下去,就這樣遞交了我的轉科申請。

幸運的是,轉科的申請、面試過程都很順利。現在的我是正式的新傳人了。這次沒有排山倒海的稱讚、祝福,但我卻感到前所未有的期待。身邊也有不少成功轉科和已在新傳系就讀的朋友,我們常會挖苦自己未來「鐵定要揸兜」了,卻還是笑著互相道賀被分到了「大鑊線(大學線)」的彼此,無一不期待著九月於人文館相見。

要堅定地追求心之所嚮,本來就不容易——尤其是在這個時代。我們無法肯定明年的自己會否為今年後悔,也無法阻止別人否定自己,那就唯有確保明天的自己不會為今天後悔吧。走在自己挑選的路上,就沒人有資格斷定你是個失敗者。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