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基門易地重生記

彭此

一九五九年五月,崇基在大埔道入口豎立一牌樓,左右楹柱有以下對聯:

「崇高惟博愛本天地立心無間東西溝通學術基礎在育才當海山勝境有懷胞與陶鑄人群」

二零零一年,崇基為拓寬大埔道入口行車路,需要進行擴闊工程,但礙於歷史悠久的崇基牌樓的寬度有限,最後採用美利樓的處理手法,將崇基門完整地移離另址重生。而原來的路口則重塑一個模擬崇基牌樓。

原崇基門於二零零一年拆卸,於零三年重新豎立於嶺南場東側、火車站通往未圓湖小徑的入口處。為拓寬路面要拆掉崇基門,易地重建是可取的方法。但這座見證崇基歷史的文物,從原址移走後己經因環境的改變喪失了部分歷史意義,尤其在易址於未圓湖旁邊重新豎立,更失去了崇基門作為門的價值。門已經不再是門,而這次重新豎立亦只保留了門的一對楹柱,以九十度對角立於一平台上,分別面向小徑入口及與小徑平行面向,迎著進入未圓湖及小徑上的人。原崇基楹聯在新址上立了新的意義,但可惜的是,楹柱經過一番翻新後飾上滑油粉磚,與原來簡實蒼樸的風貌大相逕庭。

另一方面,書院在大埔道入口原址,按原來設計重建一座新崇基門,但寬度和高度都是已經調整的。畢竟新崇基門是贗品,只是一座新的建築物,立在路口作為入口標記的一個符號。重建不可能載有任何歷史的痕跡和信息,不具有真實的品性,那麼新崇基門為甚麼要依照原崇基門的設計?更何況新的門的高寬尺寸是必須更改的呢?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