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解放本土小組】

當國家機器遇上又記

編按:我們才是社區的主角

二次大戰後,港英政府其中一項安頓死難家屬的政策,是發放牌照讓他們在區內空置的地方搭鋪位設食肆,這成了大排檔的起源。時移世易,管治者近年對大排檔的打壓日漸強硬,位於油麻地的又記是其中一例。
政府用「公眾利益」為由,試圖禁止發牌給又記,令又記不能繼續開業。是以本報邀請紮根油麻地的「研習本土解放小組」動筆,拆解管治者理解大排檔的假設,希望讀者從中反省自身對大排檔的想象。
領男先以歷史演義式的敘事帶領我們回到事發場景,交待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勾勒官方打壓大排檔的理由和手段是多麼荒謬。然後陳劍青就又記一事指出我們不應以碎片式的抽象概念諸如議題、數字、慘劇個案去認識社區,反而應回歸到一種在地的視角去了解社區內每個組織扮演什麼角色--又記正正是油麻地居民談笑風生、對酒當歌的生活場景。陳景輝再下一城,以路邊政治學的框架剖析︰官員以一套貌似非政治化的行政常規來定義「阻街」和「公眾利益」,實則是從城市菁英的觀點出發,視大排檔污穢、嘈吵,可是這「政治潔癖」除了脫離公眾意見外,亦同時剝奪草根平民在大排檔的生活經驗。最後周思中提出兩條看似無關痛癢的IQ題,為整個城市管治邏輯畫上大問號:一套抽象得自以為鋪天蓋地的管治邏輯,在動態的社區完全失效,不能照顧市民的具體生活需要。
日後看城市管治時,我們不妨考慮每項改變是否與生活經驗細節相符,如果是否定的話,我們就應該狠狠抨擊規劃者,以行動扇他們幾個耳光,因為我們從來是社區的主角。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