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下文為對以上投稿的回應。我 們相信,投稿之中一些對學生報的觀 感,同屬某些同學的疑問,故我們特地 花點筆墨闡述一些學生報的立場。另, 此文與投稿本該於上一個月刊出,奈何 因為稿擠,所以未及刊登。對此我們實 在感到萬分抱歉。)

一.
社會版太多,校園版太少?

同學認為學生報乃一校園媒體,應充 當校內資訊的傳播者,但現時的校園 版篇幅不多,反倒是社會版佔頁甚 多,極不平衡。

首先,我們必須強調,我們並不認同 這種簡單的二分與對立。諸多同學固 然是學生,但同時是社會的一份子。 大學生是活在社會當中的,亦享用不 少社會資源,理應為其作出貢獻,以 至改變。舉例而言,大學生很快就要 投入社會,工作時要供強積金,住的 時候要考慮租金。所以,有關退休制 度或房屋等社會議題,我們並不認為 這些比那些校園事務來得不重要。同 時,有些議題的論述未免不足,例如反國教運動,學生報在此充當論述的 角色,提供較深層和另類視角予中大 師生。因此,社會版需要佔一定篇 幅,把理據和事實清晰地傳遞。

如果可能的話,我們自然希望做得面 面俱到。奈何學生報的資金與人力均 相當有限,在稿題和版面上,我們必 然要有取捨。至於實際上怎麼操作, 做那一個稿題,放棄那一個,這就要 落入細節討論— 事實上這也是我 們每期都要掙扎一番的事。[1]而這 些取捨,也不只是校園vs.諸多其版 面,校園版內部亦有這些糾纏。

在選擇報導校園內的甚麼事,我們也 經常陷入兩難。我們理解到,一些同 學活動(比如說千人宴),也是值得 報導記錄的。然而,在版面的壓力 下,這類事情便容易被排除。我們的 準則,除了按照事情的影響力與重要 性,通常會選報校園內的弱勢者,例 如清潔工友。因為他們最容易被忽 略,且一般同學不會有途徑認識他 們。這種扶助弱勢的理念,在我們的 政綱之中亦有言明。我們由衷認為, 學生報有責任為其發聲,讓更多同學 認識和關注。

同學提及「消息可以何等封閉……學 會舉辦的活動……宣傳無門」等, 學生報其實一直歡迎各學會團體廣 告。九月至十月曾有massmail寄給 同學,歡迎刊登廣告(八分一頁是免 費的)。最近兩個月沒有寄出,是學 生報的嚴重疏忽,但學生報一直都開 放予各同學投稿和宣傳。

容我們再次強調,其實我們每次都很掙扎。投稿中提到, 要報導同學活動,我們認為這也是重要的,畢竟此舉可讓 他們相互理解以及認識校園種種;然而難道報導弱勢的工 友,或是分析社會上的重要事務,就可以被摒棄?事實 上,每一屆學生報也有些不同的判斷,我們未敢言我們的 做法最為正確,但我們每期都是經多番思量的。

二‧
立場太強?太左?

另一個對學生報常有的指責,就是立場太鮮明,太過「 左」。在此必須強調一點,一個媒體在傳播資訊時,已無 可避免地展示立場。更進一步說,傳媒在選擇報導甚麼 時,已是一種取態。如何把事實呈現,亦是一種取態。這 點我們在傾莊的時候,就花過無數氣力去討論。

舉例來說,我們報導一場罷工,基於篇幅所限,總須聚焦 於某些部份,放棄某些細節,將我們認為這件事需要被理 解的部份呈現出來。如果我們認為勞工的苦況是重要的, 瞭解某些關於抗爭的理論對詮釋罷工是重要的,我們就會 據之書寫。這就是立場。可以斷言,傳媒只有一條通路, 就是根據自己的理念,去決定把甚麼事實和評論傳遞給讀 者。因此,投稿中「傳媒是讀者的眼,整理讀者想知……」的這種說法,我們同意也不同意。同意,是因為我們就 是在做這樣的功夫,而不同意,是這個說法隱含了我們毋 須作出自己的判斷。

說回學生報的立場,有關懷基層權益,關注小眾所受的壓 逼等。這無關甚麼大道理,而是出於對人的基本尊重, 以及對不公社會的反抗。這些說法,近年被說成是「左 傾」—老實說,學生報距離傳統左翼,即強調革命與工 人階級的說法,還有不少距離。無論如何,我們的立場, 是在上莊之前傾了五個月,還有在實踐之中不斷思考的。 姑勿論這是否「左」,但至少是我們認為是值得持守。

三‧
「博群」

同學點名批評的文章〈略評博群計劃——兼論(某種)人 文價值的貧乏〉,是中大左翼學會寫成的[2]。不過他們的 文章也經編輯們審閱,且容我們代之略為回應。

先就文章的觀點而言,〈略評〉一文之中提到博群計劃之 中缺乏對抗性想像,沒有制度視野,我們認為投稿之中提 到的反例(社企、一個藝術與社運之間的研究)並不足以 推翻這個想法。〈略評〉一文中的重點,在於整個計劃沒 有任何部份會挑戰既有的宏觀制度與政策,文中更特別指 出「社企」與現時制度的相融性,良心消費就是將問題指 向消費者,而非管制或懲治大企業。至於該項研究,其整 體方向均偏重於藝術的可能,與如何提昇「公民質素」、 有關社會宏觀的問題則著墨甚少。當然,這不是說該研究 對我們理解如何改善社會毫無幫助,但評之為「缺乏對抗 性想像」,我們認為還是中肯的。[3]

之於該文章欠缺訪問,我們認為這說法合理,但要將其說 成評論先於事實,則未免太過。該文仔細參考過官方網頁 的資訊,難道這不是建基於事實的批評?話說回來,如果 該文可以加上一些訪問,那自然是很好的—畢竟我們不 排除參與同學的意見與官方資訊完全背反,但可能性相信 也不大。再者,該文章中的一些評價(比如說有關中產美 學的部份),亦遠不只是左翼學會同學的意見,他們也是 與不同的同學傾談過,只是那些意見並沒有以訪問的形式 展示出來。

有關欠缺訪問的問題,還可以再多說一點。事實上投稿以「訪/訪問」所作的統計,其實遺漏了其他文章內的訪 談。例子有4月號的Blackboard報導,有訪問過ITSC的職 員。11月號也有就三三四訪問過餐廳工友。更重要的是, 訪問僅是一種獲得資訊的形式,不是每每都要做。要獲得 一般人不知的個人經歷,訪問是最佳的方法。一些大眾已 知的事實,例如CUSIS Reg科令同學困擾,是不須特意找 人來問多幾遍的。另外,問及同學的意見後,在寫法上並 不一定須以訪問的形式寫出來。無論如何,我們並不認為 編輯上我們沒有顧及與考慮廣大同學與員工的意見。

最後‧
與同學的距離……

這是學生報自己都難辭其咎的問題。不少同學依然覺得, 學生報很沉悶,與同學距離太遠。但不能否認的是,諸多 的社會議題,無論是勞工、退保、房屋都與我們的社會 悉悉相關,大家也實在有責任瞭解。同學所言「透過極端 的選材平衡這個不平衡社會」,我們難以認同我們的選材「極端」,我們無法說服大家令同學關注這些重要問題, 卻是事實。誠然,我們的失敗與現下的社會風氣有關。平 衡不平衡社會,也確是我們的宗旨。學生報就是要抗衡一 些片面的主流論述,讓一些鮮被提及的觀點展現在讀者眼 前。當今社會大勢,顯然有種新聞娛樂化、去政治化的傾 向,相信大家都感受得到。學生報就是要衝破這些框架, 寄望在社會洪流下作某些堅持,寄望可以作出改變。

說到底,學生報有其難處,現時的確欠缺了部分題材。如 果有機會增加版面和資金,學生報也希望多報導校園瑣 事,多觸及更多議題。此時此刻,學生報已努力持平,堅 持理念,也有努力去說服同學。文章大概是沉悶了點,但「貼身」、「有趣」不可能是唯一判別的指標。當然,大 概也是我們編輯功力未夠,這也實在是非常遺憾。

[1] 回顧這一兩年的學生報,社會版校園版比例往往浮動, 有時社會版的篇幅很大,但亦有校園版比社會版更多的情 況。如欲瞭解詳細比例,在此篇文章的網上版內我們會刊 登一個列表。

[2] 中大左翼學會與學生報的理念相近。其中成員亦有不少 知識基礎,可作出學生報編輯能力以外,更為深入和宏觀 的社會分析。雙方合作亦經過編輯反覆討論,才決定這合 作關係。基本上,每期左翼學會都會有一篇文章刊登,及 一個廣告版位。

[3]  篇幅所限,只能略評,憾甚。另,至於另外一點關於「中產美學」的部份,投稿同學的說法實在簡陋,故不作 回應。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