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師姐

我沒有上過阿茂老師的課,只聽過別人對他的描述, 說他是 Killer,上課不容許一絲偷懶,做他的學生好 大壓力。在其他導修的第一課,助教往往與大家寒暄 一番,同學也只有待機休息的份。然而阿茂老師會要 求同學讀額外的超難論文,直接進入討論。後來他被 學生投訴,教得太難了。

「吓!(論文提到的概念)基本嚟㗎喎,你又唔係特 別醒。」他作出荒謬的樣子。只是,教學是碩士生的 必須工作,這種程度的投訴幾乎沒有殺傷力,阿茂老 師在下一年繼續要求同學閱讀超難論文。

奇怪的是,阿茂老師經常把「人工唔包、做多咗畀 人」的抱怨掛在嘴邊。但每次我到助教室找阿茂老師 聊天,都不時見到有學生跟他訴苦,甚至有人會哭了 起來。這是現代版的願打願挨嗎?

前文提到課檢問卷變得官僚死板,學生難以具體提出 對課程的意見,如作者一樣主動與老師討論的人也屬 於少數。這延伸到一個問題——在 2023 年的大學, 同學的學習態度是怎樣的?這反映著怎樣的大學文 化?單把問題歸咎於同學的懶惰似乎沒有說服力,始 終任何世代都有偷懶的學生。而關鍵是,當今大學越 來越像職業訓練所,與社會流動密不可分,學生還能 怎樣自主學習?

0. 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阿茂老師回想起十年前讀本科的經驗,有位「天地有 情,冇你冇我!」的恩師。

恩師一副「服務提供者」的語氣,說著覆卷等售後服 務過時不候,但當阿茂對論文有初步的想法、尚未形 成扎實的論點,卻會手把手與阿茂討論直到晚上十一點。

恩師會從同學的文字找出重點,幫助梳理問題,建議 搜集資料的方向,然後將論點與資料對讀,得出屬於 自己的說法。下一份功課就在這個基礎上推進,找到 下一個問題意識。這個模式不是老師硬塞答案,過程 中可能會砍掉重練,而是真正走進同學的思考脈絡重 新解讀,提煉出結論。

來到阿茂,他也決定模仿恩師的手把手教學。只是, 又有多少個阿茂被培養出來?

1. 今時今日嘅服務態度——消費者心態

「有啲學生真係當咗自己係消費者。」談起現在的學 習氣氛,阿茂老師總結道。

阿茂老師覺得要區分基本要求和消費者心態。學生對 校園服務有所期望很合理,例如校園要有校巴、設 施不要溶溶爛爛。但當這些要求超過了合理期望,就 變成了消費主義——一種消費者大撚曬,顧客至上的 態度。預設老師收了人工,就老馮要滿足學生所有要 求。

年終都有不少同學向阿茂老師覆卷求加分,這算是消 費者心態嗎?曾見過阿茂老師沒有怠慢,仔細提出功 課的不足之處,讓人對分數心服口服。但也有人見加 分不果,便到處中傷阿茂老師不想幫學生,「呢個唔 係唔幫你,而係唔幫你加分!」

阿茂老師不是想營造「求學不求分數」的說法,而是 不滿同學忽視知識差距,卻任意判斷高低好壞,「即 係你根本唔想聽個老師講,你只係想搵一個符合你印 象嘅教師,要佢跟住你嘅要求改!」

在這種邏輯下,教什麼、如何教、如何評核,似乎變 成消費者(同學)單方面為分數的討論,不少人連 Reading 都未讀過便高談闊論,深刻一點的思考可以 完全缺席,只求 Hea、靚 Grade,可以無視老師的 課程設計理念和評核的意見。這就是消費者大曬的邏 輯。

2. 唔用腦點樣學習

但真的所有同學都是消費者嗎?似乎也有不少人對學 習有興趣,希望增進知識,卻不知從何下手。對於本 科同學而言,正正缺乏知識與理論基礎,要具體地說 出課程意見是否過於困難?

這就需要阿茂與恩師的組合。

阿茂覺得高門檻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學生想不想跨 越門檻,這實際上叫進步。而老師的角色在於,在高 門檻前扶學生一把,介紹學習的技巧,一起慢慢地實 踐。

所以當同學向阿茂老師請教課業,放下一句「我唔 識」後,老師都會問同學用過什麼方法嘗試理解,能 不能說得細緻一點。一來是拒絕直接伸手問答案的情 況,學生用腦思考和掙扎是底線。更重要的是,老師 可以循學生回答的碎片,幫忙組織梳理其疑惑,整理 成一條清晰的問題。

當然,在這個模式中,良師益友,缺一不可。如果碰 上兼職講師,人工低又無補水,想快快打發同學是人 之常情。或者遇到文化語言背景不同的老師,確實難 以做到深入交流。

客觀條件上,教育資源和結構充滿限制。阿茂老師則 會反利用限制,他回想讀本科的時候,遇到準備不 佳的老師,他就會刻意問一些尖銳問題,「我問個 TA,點解個理論家會講呢三個論點,我仲記得個 TA 係咁串我,唔通我有第四個講法?我答完之後佢就知 道自己柒咗。」然後阿茂會再向老師提問,如果希望 認識更多某方面的知識,可以如何梳理和閱讀。

創造可以是發問,可以是尋找資源,更需要是思考。

3. 誠實面對自己!

而在消費者與努力讀書之間,更多的同學是處於 混沌的狀態,既想 Hea 及厭煩功課,但當課程真 的很 Hea,又會嫌棄學不到知識。「你成日都好 Conflicting,依個到底係咩回事呢?」

如果同學願意跨越門檻,阿茂老師會在旁協助,毫不 猶豫地對大家提高要求,讀足 Readings、懂得搜集 資料;如果同學只求合格畢業,老師也會放他們走,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想做研究。他也深知大學學位在社 會中已是不可或缺,不少同學被迫讀書,所以老師也 不會故意刁難。

總有些同學在 Sem 尾失蹤,阿茂老師會打電話問, 「你想點樣?你要畢業?定係想學嘢?」,阿茂老師 只要求同學對自己誠實。

4. 沙紙交易所

在大學越來越講求效益的大環境下,良師益友的模式 確是可遇不可求。

阿茂老師曾在自主性高的課程中,安排六個小組去不 同的地方考察。阿茂老師再落每個細組,分別示範訪 問技巧、評論同學表現、延伸議題討論。只是老師反 覆強調「太昂貴了」。

大學在教學上的資源幾乎有減無增,卻要求最大化課 程的就讀學生人數,兩個助教指導上百個學生也不是 新鮮事。而學系也無法負擔手把手指導的成本,部分 規模小的系連請助教都困難,追求終身合約的教授寧 願花時間出文,都不會一對一指導學生。

更進一步,在思想層面,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沒有想 像,提起學習只感到疲倦,而學系的課程設計也未必 鼓勵師生的溝通。

5. 小結:「我可唔可以視你為成年人對話?」

「我可唔可以視你為成年人對話?」阿茂老師每次 在課程之始都要留下這句說話,一個個處於二十代的 新生,容許稚嫩,但不代表能迴避做選擇時的責任。 大學五件事,或一百件事,選擇伴隨的痛,始終要自 己承擔,誠實面對自己。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