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與抗爭無法割裂——校園抗爭簡史(2023) 2023年 迎新特刊, 行動! 原刊於 中大學生報 2016年 迎新特刊 文 / 積克編 / 米奇 校方在校政上操控生殺大權,學生在建制內對苛政苦無對策,不想乖乖就範,惟有依賴建制外的抗爭,以奪回應得的話語權,或捍衛某些珍而重之的價值。故此,這篇文章希望讓同學能夠擴闊對校政和抗爭的想像,明白到自己有能力或多或少地影響校政,也毋忘現在我們享有的權利是前人辛苦抗爭得來的果實。家長指引:以下抗爭行動部分涉及危險動作,模唔模仿,敬請自己留意。 性 / 別——大學生是純潔的(?) 大學生是純潔的,所以校方忽視同學的性需要,更以家長式教育管制我們的性空間。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風波 2006 年 12 月起中大學生報設立情色版,內容包括性信箱、性幻想故事、介紹性電影及書本,旨在反思一元性論述:在一男一女異性戀、保守的社會下抑壓的性慾望,爭取性空間。2007 年 5 月,報章廣泛報導學生報內容,卻以「亂倫」和「人獸交」為焦點以吸引公眾注目。 教務會遂成立調查委員會,宣布嚴厲處分 12 個編輯。淫褻物品審裁處把學生報 2007 年 4 月號評為一級,並無不雅;2、3 月號則評為第二類不雅刊物。期間學生報仍堅持開設情色版,並舉辦「性,我們可以怎樣表述」的論壇,邀請性別學者討論。後來中大校董會決定暫緩處分學生程序。翌年,學生紀律委員會重審事件,公佈學生報主編曾偉昭沒有做錯。 性別友善宿舍 2011 年 5 月,有學生發起兩次「直視大學生性慾,奪回宿舍性空間之瞓湯石」行動,於聯合湯石紮營過夜,目的是反對宿舍限制「異性」探訪時間、禁止「鴛鴦蛇」等不合理的宿規及爭取「性別友善宿舍」。他們希望打破嚴格的男女分宿空間設計,同時令性小眾可以在沒有歧視和敵意的環境下生活。活動內容有看相關主題的電影、討論會和瞓街,期間有層導師和聯合書院高層參與討論。 校巴——我哋 Tran-sit! 校巴是在中大的生存必須品,可以問的是,為什麼校巴是免費的?為什麼路線大多集中於教學樓的 地方?沒有中大通的街外人能否搭校巴? 「巴不得」事件 迎新營時,組爸媽提醒我們上校巴時要掏出八達通,後來才發覺中大校巴是免費的。但原來免費校巴不是必然的。 2007 年 8 月,中大交通組公佈新校巴收費措施。舊措施下,平日大學師生和職員出示中大通均毋須收費,而校外人士則收費 1 元;假日大學師生和職員收費 1 元,校外人士收費 5 元。在 9 月 1 日起實施新收費後,凡未能出示有效的中大學生證或教職員證者,在登車時均須繳付 3 元。非由 中大聘請的職員如:飯堂、百佳、理髮店職工,在新措施下亦須繳付額外車費,令他們的經濟重擔百上加斤。 8 月中,同學發信中大交通組投訴,惜無回音,逐發起「巴不得」行動(Free Rider Action),包括收集聯署反對收費措施,和派發黃色的「反對車票」讓人投進校巴的收費箱作抗議。另又創作 Beat 詞,在行政樓示威時 Dem Beat。後來中大更被同學揭發校巴牌照根本不容許收費,才停止所有收費措施。一連串行動後,校方終暫時撤回收費方案,同學乘搭轉堂巴時也毋須出示證件。 逸夫書院粉筆塗鴉事件 2011 年,校方在網上公佈了新校巴規劃方案,其中新逸夫幹線、循環線校巴和崇基至逸夫的轉堂校巴均會於新學年取消(約為 4、5、8 號線),對逸夫書院宿生影響尤為嚴重。簡單來說,同學要乘校巴到逸夫的話,以後只能在火車站上車。 2012 年 2 月,一班逸夫學生自發地在書院範圍內的宿舍、馬路和校巴站等地方以粉筆塗鴉,畫滿「還我校巴」、「當逸夫人死?」、「沒有圈圈 巴(轉堂校巴 8 號線)」等口號,表達對新校巴安排的不滿,更成立逸夫校巴關注組,趁沈校長擔任二宿宿生會的學生烹飪比賽評判,遞交請願信給他。 其後,校方與學生代表展開會議,承諾保留原有校巴路線,並於公佈新方案供同學諮詢,也會檢討以後的諮詢和溝通方式。即日,關注組自行抹走粉筆字。來往逸夫書院全部行車線得以保留。 光復校巴事件 中大環抱山水日月之景,因此深受遊客歡迎,但 中大師生與他們一直相安無事。惟近年卻有大量 遊客以「鴨仔團」形式乘搭原本只供師生使用的 校巴,到不同書院參觀。及後,有同學發現這些 旅行團沒有向校方提出觀光申請,擅自在中大範 圍觀光,並收取遊客數百至千元不等。 在社交平台(CU Secrets)上有不少同學表達不 滿,指有些遊客作出擾人行為,影響日常校園生 活。2019 年,正值學生幹事會換屆選舉,候選內 閣晨煦及乘風都有積極跟進,包括聯絡相關部門、 會見校方高層等,晨煦甚至派同學在校巴站舉牌 阻止「鴨仔團」乘搭校巴。經過傳媒廣泛報道及 假期旺季後遊客數量減少,事件暫告一段落。 政治——中立? 「做學術就唔好講政治」——這種說辭並非近年才出現。大學行政治中立之道,到底是一種表面提倡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的虛偽,還是在政治漩渦中妥協的態度? 畢業禮頒獎事件 2000 年,中大宣佈頒授榮譽法學博士予新加坡資政李光耀,讚揚李「是現代哲學王,新加坡在其領導下,成就斐然」。一批中大校友及師生發起網上聯署抗議,指責李禁制異見,打壓華文教育,中大此舉形同肯定李的專制獨裁統治。時任校長李國章為此辯護,指頒發學位「只問成就,不問理念」。其後,中大學生會邀請曾被新加坡政府迫害的異見人士來校演講,同時呼籲出席畢業禮師生不要為李鼓掌,並背向頒獎台以示抗議。校方於典禮致辭完結時透過音響設備播出「掌聲」。 2007 年,中大以「為香港平穩過渡九七作出重大貢獻,竭力盡心地服務香港,領導卓越」為由,頒發法學博士學位予董建華,中大師生反對聲不絕,指董治港無方,任內醜聞不絕,如人大釋法扼殺普選、硬銷廿三條等,「領導卓越」之說無從談起。反對者害怕學術榮銜淪為政治工具,以博士榮銜粉飾劣績,中大學生會發起聯署譴責。頒獎當天,有中大學生和校友衝擊畢業禮會場。 2009 年的畢業禮亦發生類似事件,只是主角轉作唐英年。畢業禮當天,場內外有不同人示威,包括應屆畢業生、菜園村關注組、中大學生、校友及其他社會人士。數個示威者更在唐英年身旁舉起示威牌。 擺放民主女神像 2010 年,六四事件廿一週年前夕,中大學生會提交申請,將由雕塑家陳維明創作、象徵八九民運的新民主女神像永久擺放在大學站對開的空地。豈料校方發表聲明,以「政治中立」為由,拒絕學生會的要求,引起中大師生和校友強烈不滿。 六四集會後,民女在過千名師生和市民護送下豎立在大學站外的空地。過程中,校方曾要求學生會簽署有列明「校方保留處理民主女神像的權利」的文件,學生會拒絕,事情最後不了了之。直到 2021 年 12 月 24 日清晨,校方突然移除民女,並指民女為未經許可擺放的雕像,而曾參與安排雕像的中大學生會現已解散或無實際運作。大學稱經內部評估後決定移走該雕像。 朔夜事件 2021 年,「朔夜」當選第五十一屆中大學生會幹事會。它當選前已被校方警告涉嫌發表違法言論,當選翌日,校方發出第二次聲明,強調「朔夜」的政綱不代表校方立場。校方對幹事會作出五項決定,包括暫停代收學生會會費;要求學生會註冊為獨立社團或公司,自行承擔法律責任;暫停學生會幹事會成員在校內委員會的職務;暫停為幹事會提供大學場地及行政上的支援;以及在有需要時採取進一步措施。中大遂成為首間暫停為其學生會提供行政支援的院校。 其後「朔夜」發起聯署,要求校方收回聲明,以及反對校方剝奪學生會基本權利。一天內便取得 5,700 人聯署。中大學生會歷屆成員及其他學生會屬會亦發表聯署聲明,譴責校方校方打壓學生會,要求撤回有關決定。「朔夜」在上任首日召開記者會宣佈總辭。記者會上,會長林睿晞表示幹事會面對校方壓力及死亡威脅。 校園規劃——山城?圍城? 拆毀烽火台 2008 年,蘋果日報揭發中大擬拆烽火台及仲門,以擴建圖書館,其後證實擴建計劃早於一年前於只在有數名同學代表的「圖書館用戶小組」中提出,但從未公開諮詢。 11 月,學生會和其他員生校友成立保衛烽火台的聯席論壇「烽煙四起」,並展開「黃絲帶行動」,呼籲同學在「仲門」上掛上黃絲帶。與會者不滿劉遵義上任後在中大大興土木,先後造成「保樹立人」、「強拆應林堂」 (以建現在的YIA)、設新書院等未有公開諮詢大學員生的校園發展。一連串行動後,在 2009 年 2 月,校方提出在圖書館側興建一座新翼的兩全方案,保證大學廣場將維持原貌。 閘機事件 自 2019 年二橋事件後,中大實施校園出入管理措施,所有進入校園的人均須出示中大證件。翌年,學生不滿畢業典禮遊行後,保安協助國安於校內調查,遂發起「唔 Show 證」不合作運動,亦有人成立「中大保安組關注組」。 2020 年 12 月 10 日,有同學拒絕出示證件後被保安挑釁,然而保安卻突然向後跌倒,有「插水」之嫌。涉事同學後來被紀律處分。同月,數名黑衣人在大學站大叫「唔洗 Show 證」後,推倒鐵欄並向保安投擲生粉。事後涉事同學被控非法集結,其中一人認罪,另外兩人罪名不成立。「唔 Show 證」運動開展以來,不少參與同學被書院紀律處分,惟書院罰則各不一,亦未有明文規定,甚至有同學在沒有接受紀律聆訊情況下,便被通知記過。 學生合作社 2015 年初,本部范克廉樓地庫多間飯堂結業,校方決定以所有空間作擴建百佳之用,以減低排隊時間,豐富貨品種類。後來同學認為百佳擴建理由不充分,亦希望反對財團霸權,爭取把地庫部份空間劃為社會實驗空間,經營學生合作社,另又劃出素食餐廳。山城角樂推廣「社區營造」、「資源循環」及「平等參與」理念。惟直至 2021 年末,校方從停止運作的學生會手上接管角樂的管理,遭停運並逼遷,成員質疑此舉缺乏溝通及程序混亂,角樂最終結束六年營運。 結語 看遍以上事件,千萬別產生校方對學生總是有求必應的錯覺。許多抗爭都在缺乏支持下石沉大海,也有更多的事情在校方保密下秘密進行,情況並不樂觀。建制的空間越來越少,民間抵抗似乎顯得更加重要。 以上的抗爭事件,有些以失敗告終,但關鍵是,它們展示了現實能被改變的可能。藉此,希望你他日經過烽火台、湯石或民女,能記起前人辛苦守衛的理念,對今後校政更加敏銳。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四 × 二 =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