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與 AI 纏綿的日與夜 2023年 迎新特刊 文 / 孤魂野鬼 人工智能(AI)這個名字隨著科技進步,漸漸從超級電腦上的代碼擴散到每個都市人手上的智能裝置。然而,AI 的影響是否僅限於表面呢?為得到這個答案,我們訪問了一群被譽為被喻為最容易被 AI 取代的學生,他們分別來自翻譯系、藝術系和中文教育系,談談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的學系、怎麼看待 AI。 翻譯系:文化是由人與人的交流而成 「翻譯係讀關於對語言嘅理解,深入了解咗語言嘅特性先可以喺語言之間翻譯。」K 同學如此說。翻譯,不只是「字對字翻譯」,毫無感情地把文字從屏幕上嘔吐出來。語言的特性、意義在不同的場合有著不同的可能性。「例如喺唔同嘅領域,譯嘅方式同用字都會有唔同」我們咀嚼的文字,往往盛載著他們刻意打造的意境,例如面對新聞這種以大眾為對象的公共知識文本,用字能夠自由,「貼地」些;但在正式文件的翻譯中,則著重於文字的準確意思,以避免歧義的可能。 // 讀翻譯唔係淨係 for prepare 你去做個 translator,而係同時俾人學習語言運用同了解文化差異。// 千禧年代初,Google 的崛起引起了廣泛恐慌。有傳社會運作將由智能機械主宰,人力工作時代就此終結,翻譯工作者首當其衝。時至今日,事實證明純屬杞人憂天。「其實我從來都冇覺得 Google Translate 可以取代到人手翻譯」這份職業自信照耀在近年翻譯系的作業就能略知一二。K 同學回想有功課要求她翻譯「運氣幾何——Luckin Coffee 被摘牌」,卻被 Google Translate 譯為「Lucky Geometry – Luckin Coffee was delisted」前句的「幾何」是指不常有,而非數學的幾何,可謂一個有趣的翻譯失當。 「我諗翻譯係為咗 Bridge 講緊唔同語言嘅人,令彼此可以認識對方嘅文化,Access 到更多資訊。」M 同學如是道。此時不禁令人反思一個問題,人類相比機械之下的優勢在於人本「⋯⋯Machine 未必可以就著唔同文體同語境去俾返個啱 Tone 嘅翻譯,亦會經常出現翻譯腔,而人類係可以做到」。何謂人本?對翻譯系為語言能力、對象徵文化理解和創造力。 語言能力,意指社會上語言的運用和對文字的認識。 K 同學認為上述的例子正正展現了差異性。人類翻譯工作者具備人工智能所缺乏的技巧,對於文字在不同場合的運用有著更高的穩定性,從而提供更好的翻譯品質;對象徵文化的理解,可被濃縮為「在地化」,實指「加入本地元素」。以《動物農莊.香港》為例,原著著名的英文短句如『but already it was impossible to say which was which.』被譯為『孰豬 孰人』,加入了無奈反問的元素,進一步加強故事氣氛的渲染。K 同學認為這類翻譯能增加文章對本地讀者的可讀性和趣味;就創造力而言,簡而言之「可以創造比較人性化同具有原創性嘅翻譯,令翻譯不致於過度機械化」。 // 我會話係 friend more than enemy。// 翻譯系的未來?誰知道呢,這學系早已在大眾的口中死去了數十次。也許人工智能會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許只是推動翻譯系進步的踏腳石。M 同學認為人類和機械的結合是一個新嘗試,希望充分發揮彼此的優勢,提升翻譯品質。主要在給予方向和避免重複。前者代表著廣度,如在創作標語時能提供兼具創意和自由的靈感。後者代表著友好,「因為 AI 的確彌補到人手無辦法短時間處理大量資料的缺點」,通過尋找著過往類似的文本或定義作自動翻譯,一來為翻譯工作者騰出時間進行後期修改的工作,二來亦能避免異化。 文字的價值,將會由時間證明。 教育系:老師是迷途學生的最佳路燈 什麼是知識?知識對大家來說代表什麼?這兩題問題並非要將本文捲入探討知識論的哲學討論,而是希望讀者反思我們作為學生天生的本能——學習。「我哋要積極反省點樣去令學生思考知識根源嘅問題」Donald 認為香港這個扭曲學習原意的教育制度,是時候要推動改革。 // 老師並非知識來源的唯一權威 // 身處科技發達的年代,互聯網早已成為百家爭鳴之地。線上學習資源多不勝數,不論是那間學校的考試試題,還是某間補習社的考試神技,都能在萬能的互聯網上尋其蹤跡。 人工智能的出現進一步動搖了香港傳統教學模式的根基。學習路上遇到疑惑,AI 能製作懶人包和筆記。欠缺實證的經驗,AI 能給予針對性練習。這些功能為傳統教育工作者帶來威脅,導致他們相對地排擠科技的發展,亦忽視了其中的潛力。 // 教育,係要相信人既可能性 // 人工智能與教育工作者,不必然存在敵對的關係,甚至可以是相輔相成。有人曾質疑 AI 的大數據能力會淘汰固有的人力主導教學模式,更效率地培育人才。就讀中文教育的 Donald 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 「巫筆」是 Donald 對這個質疑所交出的一份答案。作為一個 AI 工具,它能夠透過技術和數據自動篩選配對中文寫作範文。大數據能為每個學生創造獨一無二的針對性筆記,亦能針對地尋找不同作家的好文好句加以參考。學生可以從中得悉自己的弱點,並且透過揚棄寫作範文去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讀寫結合的學習模式驅使「怎樣寫」和「如何寫」取代了「這樣寫」和「那麼寫」。學習,會由被動接收革新為主動吸收,創造了學習中的互動性。這種內化知識的過程是前所未見的。 至於老師的角色?則是去形塑不同的價值和可能性給予學生選擇,化為學生的指路燈。 //AI 永遠只會作為輔助 // Donald 認為教育擁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核心價值:求真。真相,在這後現代社會的漩渦中逐漸失去其意義。而人工智能在教學上的弱點就是通往真理的通道。蛤,弱點反而最重要?是的,AI 罐頭式地提供資訊摧毀了追求真理的過程。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只有親手慢慢積累學習的成果,才會認為該學習是具有意義的。因此,人工智能會讓學生喪失了自行學習和領悟的意義和樂趣。 對於有人批評學生使用科技只是為了應付數之不盡的學業而非發自內心地求真,Donald 對此一笑置之。「有冇諗過學生用 AI 就係為咗了解真相?」生活在香港的學生的繁忙程度早已不是新鮮事。要求他們打開課本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和學習有點強人所難,對於學業以外的興趣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AI 所提供立即和壓縮的答案大大降低了學生追求知識的門檻。「有個好重要嘅 Point 係,AI 並唔會 Judge 人」無論使用者輸入多麼天馬行空的想法或概念,AI 亦會運用自身的機制給予相應的回應。上文提述的巫筆正是一例,學習,可以是雙向的。 人的好奇心無可制止,一旦受到知識啟蒙,對真理的渴求是無法停止的。人,才是吸收知識的對象。 // 所有恐懼來自無知 // 對教育事業的無奈?有的。但從 Donald 眼中流露更多的是熱血和決心。文字的出現讓蘇格拉底恐懼人類喪失思考能力,結果證明受文字所啟發的大文豪都紛紛留下自己的墨水。「而家嘅 AI 根本就唔係大家講到咁恐怖,Cyberpunk 咁。」現在所謂的不安感只是對自己的缺乏信心,對社會潮流的無知。 隨著媒體和大眾開始普及化 AI,Donald 感到放心。「終於有人會正視 AI 和教育之間的角色」。教育改革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早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同的是,這次教育界擁有革命性的幫手和契機。 藝術系:藝術是人類百態的回饋 甚麼是藝術?「藝術並沒有標準定義」藝術系學生 E 如是道,藝術不單止沒有固然的答案,其構成亦沒有既定的公式。 培根認為「藝術是人與自然相乘。」「這裡所說的人和自然,按照西方近代的概念,也可以稱為主體精神和客觀現象」學生 E 娓娓道來。翻開藝術史的時間長河,中國早在古典就已公認「人」和「天」是創造藝術的兩大支柱。而在地球的另一邊,德國美學家兼哲學家黑格爾則提出藝術的難點在於「使外在的現象成為心靈的表現」,套用上述的概念而言,則是「使自然人化」。 此話何解?引述中國作家錢鍾書先生的論點「人心相通」,為最真誠、純樸的交流。人對自然的目光由「進取」轉化為發自內心的崇拜和尊敬。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宋代名畫《出水芙蓉圖》正是一例,用藝術系學生 E 的話來說,「作者是帶著對自然的崇敬繪畫」,不惜花心血去觀照無數朵荷花散發的姿態再作篩選。這種層次早已脫離了人被動或主動地利用自然的關係,兩者融為一體,不分彼此,共臻化境,才是藝術之言。 // 藝術創作需要作者去發現身邊世界的美好或醜陋 // 藝術系學生 E 認為理想中的藝術,除了自然的想像和動手技巧外,更加重要的是提煉物像的能力。「提煉,即是任何抽象或具象素材的選擇」。縱使人工智能能夠透過強大的運算能力去搜集、整合資料「創作」一幅作品,甚至可以混淆一般人對於藝術的想像。但因此而認為藝術是所有人乃至機械人都能輕易創造的,是一件很荒謬的事。 「從古自今,我們欣賞的從來不是圖像,而是創作圖像的人。」畢卡索曾打趣道「我沒有創造,我只是發現」,而藝術家,正正是運用了新鮮感,通過察看世間萬物,融薈在都市鄉郊,打造出一幅幅牽動人心的作品,也許這類作品題材相近,其蘊含的意義卻是獨一無二的。不論是諷刺時政的漫畫,還是記錄良辰美景的風景畫,甚至是以自己作畫體的行為藝術,通通都是世界的映照。 // 越理解藝術本質的人,越不可能懷疑 AI 會在這個範疇取代人類。// 細數近期新聞,會發現有關以藝術創作為生的職業都被貶低得一文不值,報道著那個漫畫家哭訴 AI 漫畫奪走了他們的客源,或是那個 AI 繪圖通過了真人測試等等的消息,彷彿藝術家們的創作是毫無生命力般,脆弱得經不起考驗。藝術家的創作,並不是機械式的複製貼上,而是運用人的思考能力和自然結合所揮下的畫筆。每一筆都不可能被鍵盤上的敲打所取代,是注滿靈魂、思維和熱情的。 九品芝麻官中有句著名的台詞「你用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諷刺時人用著過時的準則來判斷當代的社會架構,是無知且無賴的行為。誠然,普羅大眾對於自然的感覺是「片面的」,比「喜愛」兩字複雜得很,亦無「像古人一樣對自然物象有著敬畏之心」。對學生 E 而言,AI 這種有違常態的後現代主義藝術價值觀和意識,往往伴隨著無法預測的可能性和可創 性,或許代表著新一波的藝術潮流。但在這不確定的空間中,回頭讀懂古人為何為之,是人工智能所缺乏的,對人類社會的理解,無可替代的意義。 藝術,仍然充當著社會的鏡子,繼續前行。 結語:切忌妄自菲薄,亦不宜固步自封 筆者最近在網上討論區留意到一則貼文「討論人類歷史上那一年最為重要」,帖中不乏提及到歷史上眾多影響深遠的年份和事件,如人類學會用火、基督教出現、工業革命等等。這些事件不禁令我幻想,假如我是居住在十六世紀,有天被一個名為哥白尼的人告訴我地球是圍繞著太陽轉動,我想必會認為他就如天水圍墮天地獄獸般。 然而相信生活在廿一世紀的大家並不會對日心說作出任何質疑。有新的知識並不代表以往的知識是毫無意義的。 人工智能無可否認具備著前所未見的潛能。我們應該重視並肯定自身的價值,亦應對改變保持著開放的態度。「天行有常,立身有本」時代在革新,作為人類亦應跟隨着變遷。也許社會的架構我們無能為力,但對於一些近在眼前的事情我們可嘗試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剛剛步入中大校園的各位,也許可以思考一下 AI 能夠創造的力量吧。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八 × 4 =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