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精神是⋯⋯ 當我們談論人文精神時到底在說什麼? 2023年 迎新特刊, 精神 文 / D 我在構思這個稿題時,在想有沒有人和我一樣是受到那抽象得虛幻的——名為「人文精 神」的神話打動而選擇讀中大,我想像這樣的中大人也不少。所以進行這系列的訪問和 寫作,希望了解這些中大人受到怎樣的感召,在山城讀書和生活有何得著,又因此有怎 樣的思考,然後那各種思考會通向怎樣的實踐以兌現那精神呢? 受訪者 Yoyo 對山城的第一印象是環境之大和舒適,但讓她對中大抱有特別好感的始終是 這地的人,她理解的中大精神也在醫師工作中體現。而受訪者 Salt 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同 樣與他的經歷密不可分,經歷促使他對知識流通的重要性和公共知識分子的抱負有深刻 的見解。 最後,十分感謝受訪者。我不知道說些什麼能讓讀者你亦保持感動,那麼只說一句:多 情地,趁青春結隊向前行吧。 Yoyo:精神是⋯⋯理想主義 Yoyo 是最近完成兼讀課程的中醫碩士,中學時到 過中大參加活動,一直覺得中大好大好靚,亦有種 特別的感覺。對她而言,中大是從中學就想入讀的 「Dream U」,但公開試失手,「DSE 收到成績嗰 陣,望到爭兩分,『入唔到,點算啊』」。 面臨前途決定,她在重考 DSE 與到內地的中醫藥大 學的選擇之間掙扎。有讀醫經驗的舅母建議她到內地 讀中醫,「睇未來有無機會去彌補你嘅遺憾」。她續 說「而事實上內地中醫學嘅資源的確比香港好。」而 在香港讀中醫同樣需要到內地實習,所以決定「不如 依加就選擇南京中醫,浸五年學成一身本事後返嚟香 港。」也是為了日後圓夢。而回港做中醫師後需要進 修,Yoyo 當時在三間院校間做選擇;因中大中醫有 一年沒有開辦兼讀課程,她為入讀中大而等多一年。 對 Yoyo 而言,做中醫師的意義感在於見到病人因自 己的治療而痊愈。「見到病人由入院情況好差到出 院好返,呢下嘅成就、滿足感應該無乜其他行業給 予到。」但也曾遭受挫折,執業後的首位病人是名 罹患膽結石和急性肝癌的病人,經過幾個月治療,腹 部 CT 檢查一個硬幣大小的膽結石都完全消失。後來 西醫建議病人停用中藥以免影響驗血結果。病人轉述 後,Yoyo 判斷其中藥藥性不會影響到西醫驗血,但 勸喻過亦只好尊重病人意願。之後病人不幸再次病發 及急轉直下,在第二個月回天乏術。 她那時非常自責。回想前輩說:「無論如何都要尊重 病人意願,但你嘅義務係傳達潛在後果畀病人,要好 清楚醫生嘅行動會如何影響到病人」。她更加小心謹 慎地對待每個病人,開每張藥方都定會查過資料。 她亦在中大遇上好老師,中醫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面 對不同狀況自然需要不斷找尋解法,見到行醫經驗 老到的老師教學時亦從不停止查資料,另外從不忌 諱中醫老傳統「秘方不可外傳」,傾其所有傳授知 識,她亦受到老師言傳身教影響,相信「醫生是個 終身需要謹慎的職業」,對同學和同行也不會吝嗇 分享行業知識。然後我問「咁做中醫有無 Work-Life Balance ?」,她笑說:「學醫係無可能有,睇完一 日症返到屋企都需要睇返病情改變、用藥選擇,我會 詢問師傅嘅意見,其實睇書都佔咗我人生一半時間, 仲要上堂進修。」 「我細細個已經當呢間係我 Dream U,到後來讀碩 士可以有機會圓夢,我都係非常開心。雖然第一印象 係中大好靚,但最影響我想讀中大嘅始終係中大人, 喺中大遇到好好嘅中醫老師,仲有喺在校園以外遇過 嘅老師、同事、中學同學、舅母,遇上呢啲我欣賞嘅 中大人令我覺得無形中都同中大有種連繫感,可能咁 蹺啦」。 山城或許是有某種精神,但是什麼讓你如此相信? Yoyo 覺得中大是個會吸引某種共同特質的人的地方, 形容那特質是溫柔純粹的文人氣息、詩情畫意,更可 稱作理想主義,似是種信仰般深深影響中大人的人 生。我覺得,Yoyo 本來就有作為醫生對病人的責任 心,不過因為中大人的緣分牽引,還是想將這些美好 特質歸因於中大。 Salt:精神是⋯⋯知識與思想的開放多元 「其實我來港讀碩士開頭係被城大取錄先,五萬留 位費都畀咗,我肉都赤曬,但等到四月中大終於畀 Offer 我,我梗係無條件丟咗五萬蚊都要入嚟 CU 囉!」 受訪者 Salt 本科畢業於廣東中山大學,剛在香港中 文大學讀完碩士,他亦將會繼績留港深造。我想, Salt 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可說是基於知識的流通、思想 的多元開放和真相的重視。 「中山大學在 2018 年前算係比較開放,甚至可以同 香港中大比肩。我讀到中山大學其實都好幸運,中山 大學可以話係廣東嘅清華北大,同時曾經係華南人文 氣息最濃厚的高校,也有過像性 / 別小組在校內掛彩 虹旗、舉辦民主學生會選舉等事件。」Salt 這樣簡介 自己。 公共知識分子的抱負 為什麼本科會讀新聞傳理學?他回應「最初單純係因 為呢科好似高分啲,後來發覺自己幾鍾意同文字打交 道。另外係因為老師講得好,例如係社會責任、客觀 中立地紀錄現實,老師會講富理想主義嘅事,漸漸 覺得好勁好犀利。喺新聞空間開始變細嘅當下,老 師都有講《南方周末》嘅老派新聞人點樣喺審查下 [1],依舊為人民發聲,呢啲挫折下嘅英雄敍事打動 咗我。」這也是 Salt 來香港讀新傳碩士的原因。 那為什麼部分內地的老師仍會越紅線教政治敏感的事 呢? Salt 則認為這就像公共知識分子的抱負 [2],「公 共知識分子應作為學者去連結社會,不止步於研究院 裏面,因為人係有社會性,而資金亦都係納稅人嘅 錢,梗係唔可以閉門做車,可以係科普或將社會嘅事 結合到研究,令公眾了解社會。」Salt 覺得香港中大 遇到的老師幾乎都有公共知識分子的屬性,會將知識 編著成書或到電台做知識傳播。內地亦有這樣的知識 分子,但可能需要在審查氛圍下保全自己,會漸漸收 緊教學尺度和公眾連結的程度。 「其實我對知識、資訊流通嘅重視可能係基於以前意 識到『審查』嘅經歷,我哋廣東人都會遇過播播下 TVB 新聞,會突然轉播公益廣告。」於是 Salt 便在 想是否有些資訊被刻意屏蔽,亦很早感知到「有啲事 好似係唔講得、唔可以流通,但又應該好重要。」 螞蟻搬家 「我同香港中大開始真正有緣其實係因為中大出版社 嘅書。」Salt 說在內地圖書館找不到書,只能通過網 上窿窿罅罅去觸及。「睇到中大出版嘅書,發覺真係 有料到!」他毫不吝嗇地讚賞中大出版社「刷新咗 我嘅視野,慢慢我開始掘中大出版啲書嚟睇,例如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Salt 非常欣賞中大出版的 學術和歷史書:「題材尖銳而資料論證嚴謹,可以話 呢種史書立足於未來,畀到後人研究、參考。」 「我覺得呢種出版抱負亦係中大精神之一,係為咗未 來嘅人參考到歷史。而喺內地好多近代歷史書只能 迴避真相或從輕咁寫。」他說從前只能通過盜版電子 書閱讀,現在他在香港生活都會想掟銀彈買書支持出 版社,每次返鄉也會螞蟻搬家似地將書帶回內地給朋 友。 編緝然後問道「但你覺得中大仍然有這精神嗎?」 Salt 就打趣地說「只要有你哋(報社)就有精神啦。 (編:不敢當 =_=)我之前都會收藏學生報刊物,帶 畀內地新傳系同學。我覺得你哋寫嘅嘢仍然做到開放 同左翼關懷,但我哋中山大學嘅校園媒體好慘,啲書 記成日叫佢哋撤稿;香港中大嘅校園媒體仍然有空間 可以寫俄烏、中國議題,咁我覺得都仍有精神喺中 大。」 身土不二的學者 「我另外一個核心興趣係『紀錄』,就算係微觀嘅個 體歷史,我都想盡我所能紀錄人嘅故事。我最近開始 寫家鄉嘅微觀歷史同生命敍事,希望等後人睇到會覺 得生動而流動,歷史不只是檔案,人始終都係活生生 嘅,宏大敍事下每個人都值得被看見。」或者是因為 受到人文社科的熏陶,Salt 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時代的 特徵,以紀錄「關注個體」的意義除了是給後世傳播 到更全面的歷史,更是在於尊重生命,「因為你唔係 一個抽象嘅人,係活嘅」Salt 如是說。 然後談到對地方的愛。Salt 也見過不少本地生對內地 生的歧視,亦曾在香港感受到一種失去理性的民族主 義仇恨,「其實我都算係愛國嘅,但愛國唔係一日到 黑宣揚自己有幾愛國,民族主義嘅互相對抗好無必 要。畢竟每個人喺一個地方生活,不論好壞嘅經驗都 會有種在地情感,對地方嘅愛係好正常。因為我係黨 嘅養育下,都知道內地各種好同唔好,幸運地可以獲 取到境外嘅知識,睇到有班人叫『愛國民主派』唔係 一味跟隨、相信官方,漸漸覺得呢個標籤好似幾適合 我,想向呢個身份標籤靠近。」關於愛國情感,Salt 續說:「有時睇到不是天災而係人禍嘅悲劇、維穩, 都會有種憂鬱。但都係要睇住紅線,我覺得自己得到 一啲好難得嘅知識視野,於是都想做啲嘢。我情感上 連繫到三十幾年前嗰班人,結果雖然好慘,但佢哋公 共知識嘅精神都影響咗我好多。」 中大精神、人文精神⋯⋯?管他叫什麼! 既然如此,你認為其實可不可以將這種精神概括成 「追尋民主自由、社會正義的精神」? Salt 說「如 果都係有一樣嘅諗法,無論叫中大精神、公知精神、 獅子山精神都好,都係社會建構嘅名字啫。」他指那 些思想和感覺確實源自兩間中大的經歷,但又早已如 血液般流在身體,反映於個體的言行舉止,「我覺得 呢啲精神可以話來源自中大又超然於中大。用社會學 嘅說話嚟講,中大就係『場域』,培養這樣思想嘅人 又再建構這個概念。」 [1]:《南方周末》為一內地「自由派」新聞媒體,創刊於 80 年代 改革開放初期。2013 年發生「新年獻詞事件」,獻詞被黨宣傳部 刪改,多名編輯記者抗議。同期,中國政府開始加大對新聞媒體的 審查。[2]:「公知」在中國語境下往往是針對自由派的貶義詞。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9 − = 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