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姍除線

訪 / 路痴、姍除線

 「Synergy」應該是去年11 月諮詢會裡出現得最多的單字,不論是專責小組成員或同學,都連番重複。然而專責小組只是不斷重覆模糊的願景,令不少人不解合併目的及成效。這篇文嘗試探討促成合併計劃的一個原因——政政系的資源短缺, 從同學與老師的意見和經驗推論三系合併如何解決問題。

唔想再蝕⋯⋯? 

政政系財政狀況不穩健是引發學系重組的其中一個原因,到底情況有多惡劣? 

諮詢會後,2023 年度系會代表再次與社會科學院院院長趙志裕見面,發現政政系的持續虧損高達8 位數字。從專責小組發出的補充文件(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on the Proposed Establishment of the School of Governance and Policy Science in the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 ) 中亦能確認,政政系從2017 年起錄得累計赤字, 即使社科學院在2018 至2021 年度調撥學院資源, 向政政系大部分教學人員支薪合共967 萬,系方仍虧損412 萬[1]。

雖然在諮詢會上,專責小組提到政政系現時收支平衡,但學系的財政問題並非已經解決。轉虧為盈背後,學院繼續代系方為教學人員支薪,實際上系方仍然虧蝕[2]。然而,調撥學院資源屬趙院長的特別安排,但他即將退休,無法擔保下任院長會否同意動用學院資源協助政政系。

此外,補充文件提及虧損是由於政政系課程選修人數下跌[3]、研究評審工作結果不理想、以及未能獲取研究資助局的資助。而在2019年,中大RAC(Resource Allocation Committee)為政政系制定「具體目標」,為獲取資助改善運作模式[4]。而系會引述一份政政系於2018至2019年度的報告文件,提到系方連年虧損,以及學系的國際排名不斷下跌[5],因此系內一致認同需要重組,相信RAC的建議是促使新學院計劃開展的原因。

為何重組能夠解決財困問題?政府資助多寡取決於學系就讀人數,就聯招收生學額而言,新學院將容許三個本科課程在完成放榜後的聯招改選分享剩餘學額,變相增加三系的整體收入[6]。現時政政系、數政、全研每年收生人分別為37人、19人、19人,合併後若果其課程收生人數在完成聯招後有剩餘學額,則可以將其撥予其餘有需要的課程,從而避免浪費學額,令學院收入更穩定。

同時,重組也可望令系方更靈活運用到研究生課程的收入。系會根據專責小組的資料推測,每一名報讀政政系研究生課程的學生,會為系方帶來6位數的收益,是一筆十分可觀的收入。只是現在選擇在中大報讀研究生課程的學生人數大幅下跌,令政政系來自研究生的收入減少。重組後,本科學系與研究院的收入會被統一[7],系會指「因為喺同一個Budget內,三個Program同埋PG都可以用到嗰筆較大嘅錢。以院方嘅講法嚟講,就係『資源多咗』」。不過,專責小組對新學院的財政管理並未有詳細解說,而根據小組:「各部門在短期內財政獨立」[8]。即使面對各持分者的質疑[9],現時仍未有處理這矛盾的說法。


雪上加霜:資源錯配

資源短缺主要因收生不足引起,除了擴大收入,專責小組亦點出一個資源運用的漏洞:三個本科課程有部分科目性質相似,理應可以減省重複課程。有份出席諮詢會的黃詩朗教授(下稱黃教授)曾表示他贊成合併。有見及此,我們訪問黃教授,展示教職員對重組一事的看法。

就相似的課程,黃教授留意到有些連課程名字都幾乎相同,他以GPAD4225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以及MGPE5802 Theories of IR為例,認為任何院校都不會樂見兩個名稱幾乎相同的課程出現,理論上應該將它們合併。

根據《最終報告》,專責小組有就課程合併提出建議,例如有共享選修課(Shared elective course)、共同課程(Common course,如實習(Internship)及研究方法(Methodology))、交替/取替(Cross-listed,現時只有GPAD2355及GLSD2301)[10]。不過專責小組未就本科課程與研究院課程資源如何共享提出建議做法。

除了課程設計,黃教授提到其指導畢業論文的經驗。數年前,系方安排他為全研系同學指導論文寫作。五年後,黃教授發現研究興趣錯配的情況偶爾出現,「有好幾個同學可以喺呢條走廊(政政系辦公室所處位置)揾到更適合嘅指導老師, 例如社會運動,政治哲學嘅題目⋯⋯我唔係謙虛,因為真係唔係自己嘅研究範疇,最多只能建議研究嘅方式、點樣揾資料。」

同一情況也在博士課程發生。黃教授曾指導一名博士生,但他的研究專長與那名學生並不吻合,反而是由MGPE(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的老師指導更加適合。當時那名學生問黃教授能否請那位老師指導他,可惜由於MGPE與政政系不屬於同一學系,行政程序不容許更換指導老師,黃對此感到非常無奈。

然而,現時本科與研究院有明確區隔(本科生無法選修研究生的課,反之亦然),重組後資源共享具體是怎樣進行?黃教授以自己於美國讀書時見到的情況舉例,他指高年級本科生與研究生分享資源是十分平常的情況,他在四年級時經常與博士生一起上課,看同樣的閱讀材料。只是黃教授不知道新學院會如何安排,也未知課堂與論文指導老師是怎樣共享。


小結

以上提到合併後可能出現的圖像:資源流通令各人更易獲取所需、減少重複的課程、拯救財政崩潰的政政系⋯⋯看來是一個Win-win-win situation。

截稿前,新學院籌備委員會透過電郵發放補充文件,並通知同學校董會通過新學院成立的消息。然而那份文件依然以「Synergy」輕輕帶過合併的好處,然後就沒有了。

米已成炊,最後端出的是飯是壽司是飯團是粥還是米粉仍是未知,只能期許新學院真的為各持分者帶來「Synergy」了。


註:

[1]: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on the Proposed Establishment of the School of Governance and Policy Science in the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Preparatory Committee for New School,2024年2月2日。

[2]:補充文件提到,2022至2023年度院方提供718萬向教職員支薪後,政政系才能達到收支平衡。

[3]:根據中大QUALITY MANUAL,學系用於教學部分的資源由該學系的主修及選修學生人數、政府資助研究生課程,以及學系成本(Department’s disciplinary unit cost)決定。政政系於2021年的本科生收生只有25人,比往年平均約36人少,因此影響學系收入。

[4]:”In 2019,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Committee offered evidence-based suggestions to and set concrete targets for the Department to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along all metrics in the funding model.”(補充文件原文)。

[5]:據QS subject rankings (politics)的數據,政政系在2018年的全球排名是49名,2019-2021年位於50-100名,自2022年起跌出100名外。

[6]:中大政政系重組方案獲教務會通過 院長稱新名未定 否認去政治化,香港01,2023年12月7日。 

[7]:各部門統一詳情請參考 P.34-35〈重組概況〉的新舊架構圖對比。

[8]:”Budgeting for each unit will remain separate and independent in the short term, while financial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will be closely monitored.”(補充文件原文)。

[9]:質疑的聲音很多,例如有政政合併關注組(「教務會前2日仲未解答」2023年12月4日的貼文)、2023年11月公聽會上發問的同學。

[10]:同[1]。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