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N個字說明教改的意義(2):由通識吹水科吹起

 

文:小熙子

 

〔編按〕青年老師小熙子的教育專欄,早前先寫簡述了自己作為老師的生活,又淺談了教改的幾個問題,今次落筆,分析高中課程中的一些問題,從校本評核、資源多少到教材取用,揭示在秋天即將開始的新高中課程有甚麼問題尚待解決。小熙子雖對教育制度不無批評,但仍決定未來幾年留在職場奮鬥,看能否教出一線曙光。

 

高中新學制把通識科列為必修科,有人歡喜有人愁:歡喜的人擁抱這一科,或許因為滿有理想,或許因為容易轉型,可以視之為「吹水科」去準備;愁苦的人或許就如我(筆者正在任教高補程度通識科),預視到這個科目的百樣問題,卻感無力去改變或應付。教改的理念與現實的分歧,在通識科中愈見深刻。

 

當SBA被掛在口邊時

 

以後什麼都有SBA-School-Based Assessment(校本評核)元素:中英文科、通識科、地理科、生物科、經濟科、科技與生活科、世史科、中史科,甚至是數學科。校本評核的意思,就是利用平日的校內時間(可以是課堂內或外),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估;這部分的評核,佔的比重各科不一,最少百分之十五(例如數學科),最多百分之五十(例如視覺藝術科)。此評核結果,與公開試成績掛勾。

 

面對這樣的制度,部分學生會放棄出力,令士氣低落,令老師難做——這是學生自己的事,我們看不過眼,又應操心幾多呢?面對高如百分之五十的SBA,有些老師會選擇建議學生做某類比較容易得分的作品或主題,這可以說是扼殺了學生的創意,卻能免除了老師的「學生統統肥佬」的驚恐。

 

在這種制度下,通識科推行作「校本評核」的「獨立專題研究」就甚為諷刺。首先,每一科都有自己的專題研習了,又何須通識科的專題研究呢?再講,通識的範圍涵蓋各個科目,那又怎樣做到「專」題下的研究呢?明眼人一看,就能推斷出考評局一早就預視到、卻乍看不到的結局:學生一雞幾味,做完經濟科、地理科、世史科的專題研習,稍微改一改題目,便可當成通識科的繳交了。這種現實問題,無人想亦無能力去解決,大家唯有「坐視不理」,等到問題來到面前,才作協調,例如科目老師之間傳閱一下專題報告,驗明正身。

 

連投訴機制也school-based時

 

通識科與其他新高中科目其中一項不同之處,就是通識科的獨立專題研究的成績,會被獨立分開列在成績表上(機會率有九成,雖然考評局說到截稿這一刻還在考慮中),其他科目則不會這樣做。筆者曾參與教育局舉辨的通識科的教師培訓(關於評核)工作坊,考評局代表曾笑笑口道:「學校要考慮如何處理投訴,最好在學校層面處理到,不用上到我們這裡來啦!因為這就即等於大件事,會好麻煩。」小休時,同工們聚在一起便馬上說出結論:「即係拋個波俾學校,考評局完全撒手不管!」通識科會分開列出專題研習成績,大大增加了被投訴的機會,因此學校必要設立「上訴機制」。

 

校本,校本,「以學校為本」,「學生的表現更能被反映出來」,「著重學習過程而不只是考試成績」,這些全聽來都是美言。不過,如上所述,SBA的分數最後還是會與公開考試成績掛勾,公開試考得好,會把SBA的專題研習分數拉高。「以學校為本」的意思,亦意味著學校需要更多的資源,但我卻見不到教育局/考評局在這方面有任何協助。以筆者任教的學校為例,首要面對的就是空間問題:考評局要求我們把學生的專題研習報告保留最少一年(一年240份、三年就720份),以備上訴時作依據,我敢問教育局有沒有為我們想過如何安置這幾百份的習作呢?如果把之素描入電腦存檔,又敢問教育局有沒有打算分配資源,讓我們有更多助教來協助完成此艱巨工作呢?政府批給學校的額外資源,在09年新學年開始之前的暑假剛好完結,敢問政府我們怎樣「順利過渡」、「成功銜接」呢?

 

抽空思考,抽空教學

 

除了SBA和獨立專題研究為我們預告了一系列的問題外,「通識科用不用教科書」是另一個需要很大勇氣去面對的問題。教育局的代表初期不斷強調「通識科不需要用書」,這種講法跟「叫你煮一碗牛肉粥以及最後會考你懂不懂得煮這碗粥,卻不給你牛肉和米」是一樣荒謬的。任誰都知道,煮牛肉粥要用米和牛肉,教育局覺得不需要材料,是因為他/她們不知道有人製作了這些材料。腦圖(mind-map)、工作紙的製作,報章、雜誌、圖片的剪輯,議題、相關概念的整理,是有老師正在做,而不是不需要。但是,老師又有幾多時間去準備這一切呢?三年的教學功夫,哪來時間準備呢?與其任學生上網找「維基百科」作學習材料,不如找較有質素的出版商已整合好的資料。這是我對通識科該選用教科書的原因和原則。

 

由於教育局又把這個選擇歸於「純屬個別學校的選擇,而我們不作個別評論」的類別,因此我們預視到將會引來家長的抱怨,埋怨教科書太貴。「咩通識都要用書架咩?仲以為可以慳番!」變成普遍的看法時,平均$350一個單元(有時是幾本書),六個單元約共需$2100,雖用三年,但仍然會惹來不少憤懣。無緊要,飛劍來了,還不是學校自己去擋?!

 

苦水吐完了,工作還是會好好去完成。在香港作為老師,就是要有這種「打不死」、「被逼到牆角去仍要掙扎和擠出合理空間」的精神,否則很易便想放棄。因為除了要應付教育改革的問題,還要抵住站在外面、只懂投訴香港下一代、自以為教育很容易的人的指指點點。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