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假「教育」之名磨滅道德教育

 

文:Gabriel

〔按:作者為中文大學校友,現職教育發展工作。〕

 

去期(二零零九年四月號)《中大學生報》情色版登刊〈情到濃時 不如開房〉一文〔可見《中大學生報》網站:https://cusp.hk/),指一般大學生難覓性事空間,而後澄清一般讀者對時鐘酒店的誤解和不良印象,最後以一般收費水平作結。其內容、文筆、鋪排,與一般報章副刊介紹景點、食肆無異。

 

文章在四月十二日起先後被數家報章報導,當中《東方日報》及其姊妹報《太陽報》引述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謂該文「鼓吹學生開房惹人反感」、「唔排除有學生睇完想去試吓」、「有咩理由會教人去開房?」云云。何氏身為現職中學副校長,投身教育界多年,此言出自其口中, 不可不謂駭人聽聞。

 

源於經驗的價值判斷

 

當代教育思想強調教育應以個體的社會生活為目標,學生建立個人價值觀尤為重要。堪稱當代教育理論之父的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便言道:「教育之於社會生活,一如營養和生育之於生理生命」,培養學生在社會生活的態度,可說是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功能。在二零零一年香港教育改革之初,當局亦把「德育及公民教育」列為四大關鍵項目之一。

 

杜威指出,價值判斷的重要性,在於指導人們發現更理想的生活方式。而價值判斷的基礎,則是對於行為結果的評量--這種評量,準則源於對實踐經驗的確認,單純的爭辯、討論,極其量只能使某些判斷成為合理的假設,最終必須由實際的嘗試方可得證。

 

我們固然不需要事事親身嘗試,杜威的理論亦不打算煽動人們去「嘗試」殺人、搶劫,但這些我們認為某些事情切不可嘗試的判斷,正是來自前人的經驗。經驗的累積和傳遞,是人類社會永續存在的根本所在,亦是教育最核心的功能。

 

真理路漫漫 上下求索之

 

論者或會指出,並不是每個中大學生都有需要開房,或指可能有學生對文章反感。這是最平常不過的事,筆者也無須反駁,卻決不能得出大學生不可刊章這篇文章的結論。

 

在道德教育之中,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培養尊重不同倫理觀和信仰的態度。一如倫理學家密爾(John Stuart Mill) 言道,唯有容許不同的個體追求自身的最佳福祉,才能達致整體社會的良好發展。密爾更言道,即使我們確認某一主張是錯誤的,遏止它們亦是有害(於社會福祉)的行為。

 

誠然,言論的自由並非絕對不可侵犯的權利。諸如對個人的抹黑、對違法亂紀行為的鼓動,非但在道德上惹人非議, 甚至可受到法律的制裁。然則《中大學生報》所「鼓吹」者,不過是讀者有性需要時的地點選擇。學生早已過了法定的性交年齡(除了一、兩個破格錄取的小神童),他們的性事,並非甚麼不容於世之事。

 

筆者以為,文章的觀點得不到所有人的認同,是理所當然之事;若果觀點已是眾人的共識,其實早已沒有出版的必要。而若有人因為不同意文章的取態, 便要訴諸種種手段遏止它們的出現,不啻是人倫旁落、道德淪亡的徵兆。

 

封閉教條, 流毒無窮

 

何漢權大概已經忘記,在他年輕的時代,十八二十歲的年青人,不少甚至已成家立室,現今年青人雖有遲婚的趨勢,但若指這些年青人甚麼心智尚未成熟,卻只能是歪論連篇。若說這數十年間青少年的品德、心智水平有下降之勢,筆者大概可以斷言,必是這種教條主義的反教育態度所致。在二零零六年,有傳媒報導指出不少中學訂立無理校規,諸如禁止學生穿校服停留街上, 不准帶鏡子、手提電話回校等。更有學校不准男女生一同嬉戲,違者可革除風紀等公職。教條式規管的道上,何氏並不孤單。而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莫以為這些無由的「規矩」都是小問題。在美國風行一時的所謂「禁絕式性教育」,主張性教育只包含要求學生在婚姻中有性行為,認為一切生育控制和安全性行為的內容都會鼓勵不安全的性行為。根據《英國醫學雜誌》的研究報告,這種禁制安全性行為資訊的「性教育」模式的成效成疑,亦不如正常、全面的性教育般能有效降低愛滋病和其他性命的感染率。換言之,已經有為數不少的人因為這種教條式的所謂「教育」模式,而染上了各種包括愛滋病在內的疾病。

 

到極端處,不當的道德教育可以是如斯性命攸關。

 

如杜威所說,真正的價值判斷,只能建立在不斷的摸索之中。學生的經驗、判斷也許永遠不能盡如人意;但強調刻板教條,無視其他經驗和可能而只對其加以禁制,對於人類的福祉,遺禍卻是更遠更深。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