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  課檢,不是你死我亡前言 鄧小樺  92/93年似乎也是香港高等教育的轉折點之一。92年的高等 教育報告書指出,大學必須對教與學過程提出保證;92-93 年的《中大學生》亦有專題版面「師道」,一再強調中大 的教學質素已經到了危險關頭。而自93年開始,中大開始 推行全校性的課檢(Course evaluation,又稱「科目評估 」)。〈簡而秘.課檢史〉一文追溯課檢歷年的制度改變 ,資料主要由教務組提供,而「李滿全事件」部分則主要 根據報社所存史料。  驟眼看來,課檢是在社會的大氣候、中大的小氣候之合作 下催生的,理應郎情妾意一拍即合。有趣的實際情況是, 在中大,似乎從未聽過有誰(除了校方)會替課檢說好話 。有些同學不關心,有些同學認為浪費時間,有些同學關 心但認為它完全失效。至於老師,對於這種由學生給老師 評分又影響老師升遷任職的「遊戲」,也頗有微言。  教務長何文匯教授在對本刊的書面回覆中,這樣闡釋大學 推行科目評估的目的:一,設立一正式渠道,徵詢學生意 見,以進一步改善大學的課程及教學質素;二,藉評估結 果,鼓勵老師在教學上作出自我改善。應可說,課檢是以 學生的意見為基礎,去改善課程與教學質素的。然則學生 的意見在課檢中,應可被理解為起著一定程度的監察作用 。這無疑是一種工具性的考慮。然而,課檢也應有著超越 工具性的面向——它起碼也是師生間的一種溝通。或者我 們是時候詳細檢視現時的機制課檢是怎樣的一種溝通環境 ,意見在其中如何被生產、流播、造成影響——否則,不 完善的溝通結果,其監察作用也未必合理,更無法根治整 個課檢機制的暗病。〈不論好話壞話,且來細話——我們 的課檢探微〉一文,其中有對課檢問卷、舉行細節、資料 處理等各項細節力求詳細的解讀與批評,及基於以上而對 校方、老師、同學、學生組織四方面提出的意見。種種批 評的出發點,正是將課檢視為溝通多於監察來考慮的。  老師對課檢的不滿意見,或明或暗地我們都好像聽過不少 。〈課檢:校園文化之病徵〉的作者呂大樂教授指出,課 檢今日所存的最大問題是它的形式化,真正的改善作用失 效,只淪為校方和學生整治教授的工具。課檢的「本」應 是改善教學質素,「末」才是決定教授之升遷實任;而今 日的課檢捨本逐末,就像我們的大學校園一樣。這無疑是 教授們對課檢不滿的暗湧之顯化論述,而將「教授」的對 頭人、令課檢失效的主兇指為校方而非學生,則顯示呂氏 能夠看見,在課檢這個遊戲背後,隱藏的操縱者是校方。 從這個角度去看,課檢或者就會少了一點師生對立的味道 。編者意欲補充的週邊資料是,眾所週知,呂大樂教授在 校園和社會上都享有相當聲譽,而他本人亦曾被一位學生 給他打上低無可低的分數(據〈我是一個教學服務員〉, 見呂文註一)。呂氏對極端批評之態度,或者可作為〈不 〉一文所提出的「老師的平常心」,下個註腳——那可能 需要與利益並不攸關,且接近呂氏本人所謂的「老油條」 狀。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