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三改四」專輯

引言

 

文:畢業生

「三.三.四」新學制本學年已正式在高中實行。而作為2000/01年教改的最後一步,大學四年制亦將會在2012/13年度正式實施。大學「三改四」實施後,中大亦將會面臨幾近翻天覆地的全面性改變。本專輯將會在今後數期學生報與大家一同探討。

 

二零一二人口大爆炸

首屆新高中和最後一屆預科學生將會同時在2012/13年入讀大學,在校方堅持不會減少四年制收生人數的前提下,中大的本科生人數將一下子從現時約一萬一千人增加至一萬四千多人。這還是假設從2005年前280名暴升至現在超過1000名的非本地生學額維持不變的情況。

 

要容納激增的學生人數,中大校園需要增加數以百計的課室、數千個宿舍、更多的飯堂和更大容量的交通系統--這也意味著大興土木的必要。計劃的過程,也許和結果同樣值得關注:

 

校方在2003年成立校園發展計劃工作小組,而小組的存在,則在2006年底校方宣佈甄選顧問公司時才讓師生得知。師生校友要求加入小組不果,甄選顧問公司、設計和通過報告的程序則如期進行。在顧問公司舉行的諮詢會和工作坊中,參與的師生校友提出的訴求固然不少,但由於校方和顧問公司都沒有公佈收集意見的數據,到底計劃接受或拒否了多少意見,理據為何,則一概未能得知了。

 

與進行諮詢的同時,師生們卻又發現了校方竟在諮詢期間匆匆展開了數項大工程,當中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把烽火台拆去以擴建大學圖書館的計劃。雖然幾經校友和師生的抗議後,校方最終讓步把烽火台原地保留,但這已使大眾對校方的信心再次大打折扣。

 

今期的專輯會簡介今年4月公佈的校園發展計劃報告大綱,並就校園空間使用和人流處理的問題,作出簡略的分析。希望同學可對校園發展計劃有初步的理解。

 

成立新書院

 

大學為了籌款擴建校園,其中一項政策便是興辦新書院。在20065月到200710月短短一年多期間,便成立了晨興、善衡、敬文、伍宜孫和和聲五間新書院,作價11.7億不等。中大素來自以擁有亞洲大學罕有的聯邦制為特色,自1963年成立以來,只在1986新增了逸夫書院(順帶一提,邵氏的捐款額是1.1億,數字相若,但昔日與今天的物價不可同日而語)。大學倉促成立五間新書院,自是惹起無數的質疑。

 

首先是對新書院的「書院精神」的質疑。尤其是現存的四間書院在大學的處處掣肘下,老校友們都認為書院原有的歷史使命和精神早就被切割得體無完膚。新書院卻是在成立之先已定下了同出一轍的樣板「精神和使命」,再去聘請主管人員,書院的甚麼精神、特色、文化,幾可蓋棺定論只是子虛烏有。

 

更甚者,原有書院即使在行政事務上飽受箝制,現時仍擁有制定書院通識課程(雖然只有4-6學分)、參與教務和校務決策(即使只佔有極少席位)、以及運用書院資金舉行各種學生活動(哪怕都是人有我有)的權利。但新書院的主管人員卻被削去了大學校董會和教務會的資格,亦不如原有書院般擁有獨立的校董會和法人地位,在決策上毫無發言權,完全只是大學的棋子。

 

 

此外,在校園發展的藍圖中不難發現,五間新書院被分配的位置,只及原有書院一間宿舍的大小,更沒有原有書院的康體、學生活動、圖書館等設施。由是觀之,「新書院」大概只是形同一間新宿舍的空殼。到底新書院只是為興建新宿舍籌款的名目,還是另有乾坤,且待下期專輯探討。

 

四年新學制

 

新高中學制打著全人發展的旗號,與原有的中學會考/高考課程相比,雖然更著重照顧學習差異和培訓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涵蓋的知識內容卻大幅度地減少。新學制下升讀大學的學生與原有學制的學生的學習背景大相逕庭。大學改為四年制並不意味著修讀的大學課程將比現時輕鬆,如何更改大學課程以和新高中課程銜接,是大學必須嚴肅面對的重大問題。

 

第一個明顯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先備知識的差距。這對文學院、商學院和社科院的影響可能不大,但新課程大幅度削減了數學課程和科學課程的內容,大學新課程必須在原有的課程之先加上教導這些內容的先修科目。但學分化的大學課程是否能夠有效教導和操練這些技能,卻是未知之數。

 

第二個比較微妙卻更為深遠的問題是教學模式的轉變。新高中課程最大的特色是強調學生為本的學習模式,以往的學生習慣聽講、練習、考試的模式,新學制下卻是被要求主動建構知識、習慣議題為本學習、喜歡多元化教學的學生。這亦代表新課程下的學生在不同領域的知識差異將會更大,而他們的學習模式亦會與原有課程的大不相同。不諱言之,這一切對於絕大部分的大學教授和講師而言,都是聞所未聞的名詞。假如新課程的改革只停留在學科內容層面,而不觸及最根本的教學模式變化,最終只會令師生都受害。

中大在十月中公佈了改制後的「核心課程」,加入更多語文課程、增設資訊科技課、並加入兩個必修通識科。新增的必須通識科內容是宗教、文學、科技的經典著作,現正推行先導科目。另外各學院亦增設「學院課程」,要求學生修讀學院內的非主修入門科目。這套課程改革,是否能夠面對「三.三.四」學制的挑戰,將在本專輯的最後一期探討。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