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頂高原

在一月初,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被發現曾免息把225萬元無限期地借予麥當勞餐廳。另外,基金的大部分支出很可能未用在受助人身上——慈善項目的直接支出只佔整體支出的 7%,其他開支多為員工薪酬或一些未說明的費用。

核數師看慈善機構

揭發麥當勞叔叔之家混亂賬的網站叫「明施慎選」。該網站的宗旨是「提升慈善機構的透明度,推廣慈善活動和關懷文化」。它由一班核數師組成,從社聯的「惠施網」隨機抽出一些慈善機構,分別就「營運效率」和「善款需求」作出評分。前者顯示哪些機構更能有效運用資源,包含了哪些機構營運較佳的價值判斷;後者則純粹指出什麼機構財政比較緊拙,對資金(即捐款)的需求更大。本文將集中察看前者所反映的價值的及其中的問題。

營運效率計算方法

「營運效率」此一部分由五個比重相同的指標組成:

「籌款效益」=籌款開支/捐款及撥款總額
「籌款費用」=籌款開支/總支出
「職員薪酬」=職員薪酬/總支出
「行政費用」=行政支出/總支出
「項目費用」=慈善項目支出/總支出

明施慎選認為,機構的主要支出應在慈善項目上,而籌款開支、職員薪酬、行政支出等,是協助推動慈善項目的開支,應維持在低水平。另外,網站亦認為,能用愈少的支出籌到相同水平的款項,表示機構在籌款上愈成功。因此,除了「項目費用」的指標是愈高愈理想,其餘四個指標愈低,機構的評級愈高。

評級高=機構服務良好?

不同類型的慈善機構,會有不同的籌款及運作模式,營運效率的平均數值也會不同。如在明施慎選評級表位列第一的「國際成就計劃香港部」,其服務對象是小學、中學及大學生。它的目的是「激勵並幫助青少年取得成功」,但所有計劃都是圍繞「就業準備」、「企業家精神」、「金融知識」和「人生價值」建立,其「成功」的定義昭然若揭。

明施慎選給此機構的評級是「營運效率極高」,但事實上,它的全部活動都是以計劃為單位,不同開支亦以計劃來劃分,才會出現項目費用偏高,而職員薪酬和行政費用很低的情況。另一方面,該機構的主要贊助來源是各大金融和商業機構,不用進行太多籌款活動,籌款費用因而偏低。但既然它主要的資金來源和間接得益者都是那些壟斷市場的財團,市民又是否需要再幫他們一把?

另一個例子是主要為邊緣青少年提供一站式的危機介入服務的「協青社」。因員工薪酬佔總支出極高比例,項目直接開支偏低,以及行政費用偏高,它在眾多獲評級的機構中排行尾三。該機構服務單位包括危機介入中心、電話熱線輔導服務、深宵外展服務、營運「蒲吧」(24小時開放的青少年中心)等。由於機構的主要工作,無論是青年發展、外展服務還是危機服務,均須大量人力投入,而營運「蒲吧」和提供暫住服務,亦涉及甚高的行政費用,因此,所謂員工費用高和項目費用低,實非行政過程繁複,而是有其合理的需要。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見,這種評分方法其實是在鼓勵項目為本(project-based)的服務,而不利人力投入大,有恆常支出的機構。另外,依靠政府或各基金撥款,而不用舉辦大量活動籌款的機構,亦在這個評級方法中有利。

捐錢的消費心態

明施慎選這個網站的設立,以及其評級方法所反映的,實在是一種消費者的心態。所謂精明消費者,其實就是以商業世界的標準,例如狹隘的成本效益分析,來衡量慈善機構,然後決定應捐款給什麼機構。而捐款被投進計劃後,實際上在何等程度幫助了受助人,計劃是否真正有助解決問題等,卻不在最先考慮之列。

明施慎選便這樣形容國際成就計劃香港部:「平均 HK$230 可資助一位香港學生獲得模擬營商經驗,並建立商業道德觀」。它又把所有機構的工作都化作兩個評分,並加以排名,而不理機構之間在工作性質上的根本性差異,例如機構是否有一些常設的前線員工,「計劃為本」是不是最好的工作模式等。這一切都是在加強這種盲目的消費模式,而「慈善」或「福利」的重點,即「人」本身,在慈善商業化的趨勢下,卻逐漸變得模糊。

政府摧毀社福界

政府在進行撥款時抱持著的也是相似甚至是更明顯的消費、急功近利的心態。在回歸之後,政府的社會福利服務政策開始引入「市場導向」策略,這些政策包括:
﹣在內部市場引入競爭,如服務外判、競爭性招標等,以削減成本、提升服務效率;
﹣從2000年開始實施的「整筆撥款」資助制度,取代了以往實報實銷的撥款政策,改為逐年批出整筆經費;
﹣在撥款時引入嚴格的績效表現監控及輸出指標評估機制,如津貼及服務協議等。

大家會否覺得以上幾項描述似曾相識?是的,那就是所謂的「外判」了。政府沒有善盡服務規劃者的責任,反把自己當作社會社福服務的購買者,誰能以最低價錢提供服務,誰就能獲得營運權。「整筆撥款」制度下逐年批出經費,則令更多慈善機構員工轉以合約制聘請,比例在數年間由兩成升至逾六成,員工的工作保障大大降低。此外,政府亦要求各機構每年提交「津貼及服務協議」的服務數字,如處理家庭個案的機構便須提供每名個案工作者處理中個案的平均數目、已達成議定工作計劃而完結的個案的平均數目,以及提供輔導服務的平均時數,但服務的質素、個案的複雜程度等,卻不在考慮之列。

在上述種種政策下,員工的工作量增加了,加上要滿足那個「服務數字」,在資源短缺、人手不足下,機構的服務質素因而下降。另外,由於獲得的資源減少,機構設法「開源」,增加服務項目的收費,此舉與社會福利應促進社會公平,重新分配財富的理念不符。

小結

總括而言,明施慎選的出現,可能出自創辦人希望捐款得以善用而不被慈善機構白白浪費的好意,而它亦的確能揭示一些機構(如麥當勞叔叔之家)的嚴重問題。然而,它的評分方法,卻同時反映了人們在捐錢時的消費者心態。不僅普通捐款者有此傾向,政府——社福界的最大財政來源——在撥款時,竟也抱著相似的消費、急功近利心態!若然政府繼續當自己是服務購買者,推卸提供福利以改善社會公平的最基本責任,則人人都能有尊嚴、美好地生活,永遠只能是夢想。

分享至:

2 Responses

  1. Victoria

    I just wonder how reliable about these results and comments on those NGOs. Did those so called auditors went to consult individual NGO about how the money was spent before the comment was published? Now it seems to be an easy job for those “professional auditors” to come up with a hasty conclusion. It’s not a simple primary one mathematics. It’s really unfair to NGO!

    Absolutly disappointed with nowadays professional’s quality!

    回覆
  2. 丙路人

    明施慎選當然不可作劃一指標,但係講到消費,中大學生報似乎更明此道。欣賞你地既批判精神同批評政府政策的論點,但係評論指出明施慎選缺漏時略欠公充,最大的責任問題不在民間評審機構,市民多一個參考是好事,第一根源在於慈善團體善款用途問題,其次市民思路問題。講開長篇,簡單唔好聽講句,香港人就係咁低質,不過估唔到中大學生報都可以寫得出咁低質既野。定係有意為之的手法,不過以上評論之事應該嚴肅以待,其次效果不彰,低級了點吧。難道無他,菁英尚且如斯,無怪乎百姓。

    回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