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和社區經濟──重新審視商業可以怎樣做 社會, 11年12月號 文:蚊,刂 在資本主義下,一般大眾所想像的經濟活動與社區之間的關係可以被割裂開來:經濟活動只限於生產及消費的過程中,而社區則只是單純一群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所建立的。比方說,當消費者購買一件貨物,他與貨物之間可以有關係(例如該貨物有使用及象徵價值),但卻可以與生產者完全沒有關係,生產者的生存狀況、工作環境等等在消費的過程中被商品掩蓋,而沒有被加進消費的考慮過程中;而消費過後,到底會對生產者、社區造成甚麼影響也會被忽略,因為消費過程在自己的需要被滿足後就完結了。這樣到底會有甚麼問題? 競爭和消費是資本主義的要素。人與人之間所謂的「合作」關係都意味著踩著別人向上爬,也就是說這種「合作」實是競爭的手段而已。而且,這種競爭帶來的必然後果就是為自己的生存辯解而合理化剝削他人/無視他人被剝削。資本主義式的消費則意味著人對其消費選擇可以完全把責任抹掉,比方說,當我們買一瓶可口可樂,可以無視其生產背後的血與淚[1];在我們選擇幫襯百佳時,可以無視小商戶的生存狀況─在小商戶面對日益上漲的租金及大型連鎖超市的壟斷性競爭下,缺乏龐大週轉資金的他們,營業額下降就只能意味著一條逐漸走向結業的不歸路。由此可見,所謂透過自由市場競爭達至進步最終改善人的生活這一說法實是謊言。怎樣才是以人為本而非以利潤為本的經濟?接下來我們嘗試勾勒一種想像,重新審視商業可以怎樣做。 勞動關係 我們對公司的印象,一般都是有上司,有下屬,上司以上有更高級的上司。不用說的,越低級薪水越低越沒有決定權;越高級薪水越高權力越大。說出了這其實是一個專制社會,老闆就是皇帝,下面的人必須服從。「幫人打工」這句話正充分顯示底層打工仔只能擁有被支配、感到工作與自己無關的異化心態。 你能想像一種公司架構有別於這樣的勞動關係嗎? 由成員共同擁有,共同管理,目的為服務成員。短短三句話已能指出合作社與一般公司徹底的分別。 合作社由全體員工付出相等的資金/資源設立,因此為員工集體擁有。每個員工都有相約的權力,大家共同商議、決定店裡一切大小事:大至決定營運模式、方向、各人薪金、分工,小至處理店內瑣碎雜務。所有人理論上平等地擁有決策和實際執行的權力,因此也就不存在老闆這角色和老闆與員工之間的對立。這店的營運,目的在於服務成員(而成員可以包括合作社員及社區)。不一定跟追求利潤相衝突,但重點在於這是出於因尊重全體成員的的意願而達成的共識而非盲目追求利潤的結果。 一般大眾都會自稱支持民主。然而大家對民主的想像,往往局限於政治層面上的民主,卻無視經濟層面上巨大的不平等─這正正是一般人將政治和經濟割裂的思維模式。試想想,我們每天有三分一時間在工作場所度過,另外的三分一時間在消費各種產品。由經濟活動佔我們生活的三份之二時間可見,經濟甚至比起政治更加深入我們的生活。既然如此,又豈容一少撮巨商掌握經濟的決定權? 合作社體現的,正是經濟上的民主。合作社的股東不論擁有多少股份、投資多少,也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在管理上是一人一票,並不是按照股份持有多少而決定票數。這點的重要性在於?其民主經濟的特性往往被視為對抗現存資本主義邏輯的工具,因為撐起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兩個最重要因素就是私有制及僱傭勞動制,前者容許生產原料及工具被一小撮資本家壟斷,而工人則只能靠著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生存;後者確保了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關係的合理性,而資本家則能靠著這個關係而得益─工人的勞動成果有一大部份都被資本家掠奪。工人在這種機制下沒有一點議價能力。反之,而合作社內每位成員都是生產工具的擁有者,相對地能夠平均分配勞動成果,因此受到剝削的機會便大大減少了。同樣地,他們的議價能力大致相同(當然當規模愈來愈大的時候,不同的分工可能會引致議價能力的差別,但這差別都不會太大以至只有一小撮人能擁有絕對的話事權),因此每個人的意願(理論上)都能被尊重,也更能保障他們工作上的權利。比如說,一般公司大都要求員工每天工作八至十小時,因此不少因為家庭崗位或個人健康狀況等無法長時間連續工作的人都沒辦法在原有崗位繼續工作。但合作社由於尊重每個個人的需要,往往能為社員工作狀況提供彈性,容許職位轉換、轉半職甚至長時間停職。 合作社這種生產模式帶來的經濟民主,能建立更緊密的社區合作關係,提高工人自主的意識。透過自行安排自己的工作,使工人明白到其實受到老闆操控、剝削並不是件合理的事,從而提升爭取整體工人權益的意識。由自身處境出發,關注並介入身邊的議題,這正是實踐民主的進程。 社會關係 依照前文所言,合作社這種經濟模式強調的是公平決策、合作以及經濟自主。然而,合作社並不僅只是一種營商模式。對內消除剝削的僱傭關係之餘,亦有其社會面向,認為營商目標不在牟取暴利,而是要惠及身處的社群。 這種「社區經濟」的理念與「羊毛出自羊身上」這種向顧客圖謀什麼的心態大大不同。現代營商往往透過廣告製造需求以達致促銷效果,即使那東西對顧客無用也沒關係。剛剛相反,合作社著重社區關懷及發展。比方說,在香港過去有深水埗裝修技工合作社希望為社區內的長者、弱勢人士提供廉價的小型裝修服務;屯門的綠慧公社利用社區公司生產的廢油轉換成可用來洗手洗衣的肥皂,減低區內有毒廢物數量。合作社對利潤的處理亦跟一般公司大大不同。根據規定,一個合作社只有當生意收益超過30%時才可攤分,否則都要用作基金,學習,以及支持團體等用途,原則上要回饋社會。合作社當然是要賺錢的,否則無法養活成員。但是除了賺錢以外,亦有更多人、社區的元素。 但是,一間合作社的影響力極為有限。它同樣要和其他公司競爭,要購買其他公司提供的產品。換句話說,同樣脫不出資本主義的網羅,難以推動社區自主規劃。現今香港,一般的合作社人數由數人到十數人不等。這種規模的經營跟一般小商舖一樣困難,同樣受到大財團欺壓─比如說超市能以本傷人,甚至禁止供應商以低價賣貨。同樣地,這些都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表現。我們由此能夠想像一種合作的社區經濟模式,其中原料、生產、批發、零售這些環節都能公平地攤分利潤,按各自需要生產而非由某個環節控制一切。 結語 的確,這一切都言之尚早。 上文介紹了合作社的兩重民主─對內成員們公平地共同決策,對外與別的商舖合作,按社區的需要提供產品和服務。這種形式的社區經濟在香港規模極小,難以負擔高昂的租金和原料,生存極為困難。但現況就是我們身邊的清潔工保安員受到很大剝削,甚至我們吃的穿的都來自血汗工場。在此,合作社和社區經濟是否空談? 這不是陳義過高的理想。合作社告訴我們,牟利和互助並非必然對立,只是資本主義邏輯強要將兩者推向對立面,實際上是赤裸地鼓勵損人利己。我們不會否定人性自私,但人同時也要共同生活。在認識到資本主義帶來何種惡果後,你還相信所謂的常識是理所當然嗎? 分享至: One Response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 香港獨立雜誌索引 2011 年 12 月 8 日 […] 合作社和社區經濟──重新審視商業可以怎樣做 […] 回覆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8 − 二 =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