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蛻變小檔案
文:玄慧虛空

今日遍植全球各大洲(南極洲例外)的煙草,原本只是美洲的植物,生長於秘魯安第斯山脈。印第安人很早就栽種這種植物,到公元前一世紀開始以抽煙的形式使用,相傳哥倫布的手下曾看見土著把煙葉捲成一條再用繩束起,點火抽煙,這就是西方人首次與煙草的接觸。危地馬拉出土的十一世紀瑪雅陶壺上刻著這種抽煙方法的圖畫,抽煙在瑪雅語裡叫sik’ar,這就是雪茄的原型。

抽煙不是印第安人使用煙草的唯一方法,嚼、沖泡、用鼻子嗅都很常見。現代人視煙草為供個人享樂的消費品,印第安人卻不然,煙草在其文化中具有神聖地位,與醫療和宗教息息相關,有些部族甚至因此禁止婦女處理煙草,只准她們負責一般農作物的栽種。煙草被當成治療氣喘、抽筋、風濕、牙痛乃至生產陣痛的藥物,它的殺菌效果亦被用來應付蚊叮蟲咬。在祈願豐收的儀式裡,薩滿(shaman)會燃點大量煙草,他們相信上升的煙能夠讓他們與神靈交信,傳達祈願之餘,也令人類與土地有更緊密的精神連結。

歐洲殖民者將煙草帶回老家,隨著奴隸貿易四處擴散。最初他們將之當作萬能靈藥,甚至相信它能夠對抗黑死病。煙草直至近代仍然具有醫療角色,相傳畢加索出生時無法呼吸,醫生吸一口煙往他臉上噴過去,才令他開始嚎哭。不過,煙草很快就成為一種換取精神愉悅的商品,在最需要紓解壓力的戰爭中大受歡迎,軍隊和傭兵轉戰各地,同時將使用煙草的習慣傳播開去。拿破侖身邊就常備一個為他捲煙的副官。至此,煙草的使用方法已經五花八門,除了抽雪茄、捲煙、煙斗、水煙,還有吸鼻煙,將用糖醃製的煙葉放進口裡嚼。

一旦成為商品,煙草的生產就按商業邏輯運作,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壓低成本。煙農在歷史上的待遇幾乎從未好過,坐擁巨利的是寡頭壟斷的煙草公司與走私販子。尤有甚者,不少煙草耕種直至十九世紀依然倚靠奴隸在殖民地進行,現今最流行的煙葉烤焙法,也是由一位黑奴在1839年發明的。商品化帶來的另一個特徵是大量生產,再配合麥當勞式的快速即食消費,杜克(James Buchanan Duke)看準了這一點,自1883年廣泛引入機械化生產,生產的不是別的,就是今日常見的免捲香煙。這個杜克,就是英美煙草公司的創始人。尼古丁藉著煙霧從肺泡進入血管,是遠比嚼煙葉有效率的吸收方法,加上香煙不用捲,不用裝填煙斗,用完即棄,使用時又毋須像雪茄那般一抽就要半小時,可謂與現代性配合得絲絲入扣。

如是者,香煙與麥當勞一樣,隨著全球化橫掃世界各國。到九十年代中期,全球吸煙人口已達十一億,每年消耗量達五兆五千億支,以煙草業為生者及其供養家屬達一億人口。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