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熙

覺唔覺得,平時去街久不久都會見到女廁門前大排長龍,但隔籬男廁就暢通無阻?

為縮短女性輪候廁所的時間,發展局在2月終於建議修訂《建築物條例》,將新建的辦公室以及商場和電影院等公共場所的男女廁比例由現時的1比1提升至2比3,以增加女廁水廁數目,但預計修例最少一年後才可落實。現有場所除非日後進行大型復修,否則不受新條例規管。

公共空間設計也可以是一個性別議題,而廁所設計就是一個好例子:我們都知道女性如廁的時間一般都比男性長,然而香港大多男女廁的空間大小相若,女廁廁格數目的不足常令女性花不少時間排隊輪候。這不但為女性帶來不便,也使其男性朋友或伴侶經常要在廁所外等候。

既然女廁常常排長龍,女生們可有想過「攻佔」男廁?台北就曾經有一班大學生在1996年發起了一場甚具規模的「女廁運動」。台大學生會在5月1日出版《好自在》特刊,發表論述及台大女廁體檢報告(檢討通風、安全感、廁格數目等問題),並邀請不同年齡的女性、孕婦、帶小孩的媽媽撰文分享如廁經驗。不同學校的女研社組織了「全國大專女生行動聯盟」,刻意於5月4日(呼應五四運動)在台北火車站進行了一小時的「搶攻男廁」行動,以麥克風向路人解釋其主張,派出女生攻佔男廁,並發傳單給排隊中的女性以鼓勵她們使用男廁,成為了當天各主要電子媒體的報導焦點。5月5日全女盟則在一個公園舉辦「尿尿比賽」,批判公共廁所設計者常漠視「女性小便時間至少是男生兩倍」此兩性生理差異。此外她們於7月底針對台汽客運只對女廁使用者收費的差別待遇,發起了「拒絕付費」行動。[1]

這場聲勢浩大的女廁運動,最終成功逼使政府在半年內修改《建築技術規則》中有關公共建築物男女廁數量的規定,大幅增加公共建築物女廁的數量。[2] 而且,台汽客運亦全面取消了女廁收費制度。除了實際的制度改變,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社會對女性如廁權利的關注及理解,也使性別觀念與公共空間問題得以連結並引起公眾討論。

某些長電梯的透明玻璃,其實很容易令穿裙的女性「走光」;公共場所缺乏無性別廁所,該會為跨性別者帶來不便;改善街道的照明,可能會減少性侵害罪案的發生……若要善用城市的公共空間,讓每個人都可以有尊嚴和舒適自在地生活,空間設計就不能缺乏性別敏感度吧。

1.關於運動的細節,可參考彭渰雯的《從女廁運動到無性別廁所── 一個參與者的反省》(刊於《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34期)。
2.在新的規定中,以中小學校園為例,男性每50人一個大便器,女性每15人一個大便器(舊規定是女性每35人一個大便器)。

分享至:

One Respons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