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倒梁的聲音越趨激烈下,梁振英的首份施政報告終於出爐。在不少市民心目中,梁振英或許是一個太過圓滑熟練的政治人物,但似乎也想改善民生的特首。在這份五十頁的施政報告的引言中,便提到要「應民所需,急民所急」。

但如果你肯花點心機閱畢整份文件,便會發現這大概是美麗的誤會。我們見到的,不是一個想努力改善民生的務實特首,而是一個不打算改變現下市民苦況的因循政客。

基於篇覆所限,學生報難以為施政報告作完整的分析,但也選了三個很重要的部份:房屋、扶貧,以及醫療作一些基本的介紹與評價。

或許訓街才是出路──房屋篇
文:潘朵拉增磅中

年初選舉時以民生議題獲取高民望的梁振英,房屋問題一向是他宣稱的重點。施政報告中,他如何落實為措施?驟眼看來,施政報告中似乎對此著墨甚多。房屋議題在一眾民生議題中排最前,內容篇幅亦遠遠超過其它議題。仔細審視,報告中修辭空話充斥,過往對他做實事的期望,成了一個笑話。

不妨從我們的處境入手,剖析整份施政報告。一般中大畢業生找第一份工作,薪金大約一萬多。這代表公屋這個選擇已將你排除在外(現時申請單人公屋的入息上限是九千二百元)。一萬餘月薪,租劏房幾乎會是唯一選擇。深水埗一劏房,九十至一百呎,盛惠三千五百元;靠窗單位另計。

租房任人魚肉,而且沒有物業感覺好不踏實,那還是供樓好了?反正租房每個月都要錢。私樓呎價過萬已不是新鮮事;即便是屯門這樣的邊陲地,二手樓也要索價五千。即是說,普通四百餘呎的單位價二百多萬。三成首期,七十餘萬,七十個月的薪金,還未想既要交租如何儲錢。對我們這些初出茅廬的來說,買私樓簡直是痴心妄想。

現實的圖像相當殘酷,居屋公屋似乎是避風塘。施政報告在此亦有著墨:將前朝的「置安心」計劃改為居屋發售;明年預售二千一百個居屋單位。只看這數字便知其荒謬可笑,二千一百個如何安置被排除在公屋隊伍以外的眾多輪候者?況且,居屋也不是甚麼「荀盤」。以早前發售的「綠悠雅苑」為例,普遍單位售價三百萬以上,供三十年,每月要過萬元。居屋的價錢與私樓掛勾已是不爭的事實;而看那可憐的供應量,它也是以「不衝擊私樓市場」為前題。種種跡象皆說明,政府無意藉居屋解決私樓的荒謬處境,而只以小恩小惠而大事宣揚,營造「做咗野」的形象。

私樓居屋可望而不可即,惟有公屋是合理選擇。雖然現時公屋並不歡迎我們,這不代表住公屋並不是我們應有權利。梁振英在候選政綱曾豪言將增建公屋,但施政報告中並沒有改變曾蔭權時代的建屋量,依然維持平均每年一萬五的量。我們知道,就在不久前的董建華時代,公屋每年的落成量可達五萬五千個,而香港的土地儲備亦應付有餘,政府完全有條件增加建屋量。而現況是,連同用各種手段收回的公屋單位,每年只能提供二萬二。我們不要忘記,現時公屋輪候冊上有近二十萬個個案。即是說,若你這一刻開始申請,也差不多要十年才會輪到你。在這以前,即使你三餐不繼,政府亦無須予你片瓦。

傳說中公屋輪候有「三年上樓」的承諾,但這只針對家庭個案。若你未結婚而要申請公屋,則要排另一條隊-

-「非長者單身人士」。根據現行定義,那即是五十八歲以下的單身申請者。政府每年分配給他們的單位是二千個,二零一一年這條隊有六萬多人。只看以上數字,境況之淒涼便可想像;根據現行計分制,四十歲以前成功申請的個案近乎零。

現實擺在眼前,梁振英無意改變現狀,依舊將人往殘酷的私樓市場推。施政報告沒有增建公屋,沒有實現居屋作為合理價格物業的功能。當初他藉構築虛幻的想像上位,結果望了梅,還是渴。

空有名目,實際欠奉──扶貧篇
文:Jeffrey

香港作為國際都市,堅尼系數全球最高,貧富懸殊極為嚴重,基層市民苦不堪言。梁振英上台前念茲在茲,言之鑿鑿的說要關懷大眾,照顧弱勢。後來,政府於12年11月重設扶貧委員會[1],雄心壯志希望解決香港貧窮問題。

但是,這份2013年施政報告再次令基層失望。裏面提及委員會的具體工作,只有訂立「貧窮線」一項,篇幅僅百餘字。實際的扶貧措施和政策,一一欠奉。

貧窮線大家聽得多,但未必了解它的意義。嚴格而言,它所指的是滿足生活標準所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然而,不同國家、地區,以至城市的不同區域,對「滿足生活」和「最低」都有不同理解。各國會根據自身的經濟社會情況,自行訂立合適的貧窮線。例如美國訂立的貧窮線,肯定高於第三世界國家的。

香港沒有訂立過貧窮線,社會一直有聲音要求訂立,亦有不少學者發佈「貧窮線」的研究。現在政府最終下決心訂立,施政報告明言有三大用途︰1.量化貧窮人口,以集中分析「貧窮線」以下各組群的情況2.深入研究貧窮成因,作制訂政策的指引,令扶貧工作更到位3.按貧窮人口數量的變化,評估政府扶貧措施的成效。

貧窮線的訂立固有其需要,但要說這便「顯示本屆政府對改善貧窮問題的決心和承擔」,可謂言過其實。要知道,問題不只在於訂立貧窮線與否,同樣重要的是有關貧窮線的細節。而這個重中之重在施政報告中基本上完全沒有提及。要知道,很多時只要玩弄一下統計手段,整個問題便會變得面目全非。

因篇幅所限,筆者未能詳述,現在姑且指出兩點。第一,主流的意見是港人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五成(10500元),即收入低於此數就屬貧窮。根據這標準,香港2012年度第3季的統計顯示,每4個入息家庭中,就有1個屬於貧窮。然而,入息並未計算通脹等經濟因素,立法會議員馮檢基就曾提出,以中位數的六成作標準。

第二,相同收入的家庭,有可能受不同福利影響。例如兩個入息都是一萬的家庭,但一個住在公屋,一個卻還在輪候,現居於劏房。兩人的生活大相逕庭,但在現行的制度下卻得到相同待遇,極不公平。委員會成員何嘉華便擔心,若太多福利被列入計算,香港將會「冇咩窮人」。若把12年免費教育、公共醫療服務等也當作福利計算,貧窮人口將由現時估計的118萬,大幅降低至27萬,令貧窮線變相粉飾數字,失去扶貧作用。

所以,在沒有任何細節的情況下,所謂訂立貧窮線就像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梁振英政府到底是否認真處理貧窮問題,還有待觀察。

不過,我們也實在難以抱太大期望。要知道,貧窮線歸根究底不過是一種研究方法。而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很明顯是結構性的,與現下政府極其偏向大商家,沒有保障勞工的議價能力,還有其剩餘福利觀的施政方向有極大的關係。是次施政報告之中完全沒有提及這些要旨。光訂立貧窮線,而不去處理現存的經濟結構,根本無助解決問題。簡單而言,你生了病,醫生不是開藥給你,反而告訴你甚麼時候才算生病(頭暈、發燒、心悸)。雖然這有助病人認識病症,但無法令病人康復吧。

說到底,若然梁振英政府有心改善基層的生活水平,這份施政報告實在欠缺太多,亦未能為貧苦大眾帶來任何希望的光輝。

[1]扶貧委員會成立於2005年,於2007年6月30日解散,於2012年11月9日重新成立,宗旨是鑑於香港政府希望能夠盡力地進行扶貧、甚至滅貧事務,為有需要的人士通過經濟、就業、教育及訓練等等範疇,提供社會保障及支援,以紓緩其貧窮情況。扶貧委員會高峰會由行政長官主持,行政長官必須向公眾交代工作進度,亦需要就政策及方向等作出最後決定。

要錢唔要命──醫療篇
文:覃俊基

老實說,醫療制度與正常的大學生關係甚微。相對於諸如房屋、政制等問題,我們年青人大多身體健康,無病無痛。說真的,大家這一年入過多少次醫院?所以說起醫療,大多數人或許會持守某些基本原則,但最後都是不了了之的忽略。然則,對於真正受傷患病痛困擾的市民,醫療可是他們最需要關注的範疇。制度的好壞,可謂真正的天堂與地獄之分。作為難得有長期病的筆者,也是稍嘗箇中三味。

閒話休提,今次到底有甚麼醫療施政呢?很遺憾的,可以說的其實不多。基本上來說,梁振英所言明的也似是跟進事項多於有任何革新。方向上重申公私營並行;具體服務上,醫務人員要多騁用,有開設新的醫院,私家的要多監管一點。至於資金問題,則再次強調人口老化會增大開支,所以還是要考慮以私人醫療保險的方式作融資云云。

平心而論,這沒有甚麼不可預期的惡政。但不能不考慮的是,香港現下的醫療狀況是怎樣的呢?

首先要提綱揭領指出的是,香港的人均醫療開支大概是GDP的5%,這在第一世界國家中之最低的。基本上大部份已發展國家也是達到10%的水平。在這個大前題下,很多問題就是想當然已。其中最為人詬病的便是輪候時間。例如,公立醫院輪候首次專科預約要等半年至9個月,輪候手術時間更要兩三年甚至更長。曾有一名肝病病人到公立醫院排期,首次診症竟安排在十個月後。該病人按時覆診時,發現病情已發展至肝癌末期,最終於兩個月後身故。投放資源不足,就是有這些血腥的結果。

同樣道理,為甚麼會沒有床位?為甚麼會不夠醫療人員?為甚麼他們的態度總是不大好?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炊,政府投放的資源那麼少,公型醫療的質素又可以怎樣?

於是乎,我們從小就已經聽到,要獲得好的醫療服務就是要去私家醫院,不想等到花兒也謝了就不要去公立,然後就是感慨私家醫院真係好貴——這就是施政報告所說,「讓公營醫療繼續為市民提供安全網,而私營醫療則為有能力負擔的市民提供更多選擇。」

說穿了,那就是政府不願投放資源於公營服務,普通市民就是要忍受不合格的醫療。是次施政報告之中,梁振英根本完全沒有打算扭轉這個根本方向。更甚者,他還是再提出因為人口老化所以醫療開支將會大幅增加,所以會成立工作小組研究如何鼓勵市民購買醫療保險,亦即寄望市民自行承擔醫療的費用。換句話說,梁振英不單止不加強公營醫療,反而加強私營化。所以市民要獲得真正良好的服務,就唯有幫襯私人市場,老細們——或醫療或保險大鱷—也就大賺特賺。

但醫療的問題似乎總沒有人在意。希望我們不會在多年以後才會想起。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