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勞東來

年復年,每逢七一、政改,大學生都會走上街頭爭取民主。但我們有否想過,如何把民主帶進中大呢?中大的管治架構由一班管治團隊帶領,其他人的話語權非常有限,稱不上民主。但一個民主的校園應該是怎樣的呢?

校園民主,著重參與

我們談政制民主,通常是指代議民主,但在代議之外,還有所謂參與民主,生活不應只是交由少數代表自己的代議士決定,而是每人都應落力參與、策劃。參與同樣是民主校園的核心概念。大大小小的校政,由校巴路線,到課程編排,都不是一小班管理層可以打點妥當。自己的訴求,應該自己爭取。一間大學就如一個社會,如果要發展得好,必須每個成員都有所貢獻;「中大人」這個身份,必須由我們共同建構。

現今大學的管治架構,簡單來說是由一班教授和公眾人士組成的精英管理層領導,再由官僚系統執行。架構下有過百個大大小小的委員會,很多也有學生代表。然而,他們往往只是委員會內的極少數,無力影響實際決策,更似是諮詢角色,基層職工在架構裡更是全無決策權。極不平等的權力關係,代表校方不認為學生和職工有自主的權利,或者不信任他們的能力。缺乏足夠權力之下,校方以外的各個持分者根本實踐不到自主。

精英式、由上而下的管理方法下,決策者居於高位鳥瞰全局作整體規劃,然而這意味著決策者難以知道大學各種細節,看不見教師、學生和職工等持分者眼中的大學。同時,決策者負責規劃校園服務,但他們往往不是服務的直接使用或執行者,欠缺最貼身的感受。即使進行諮詢,校方通常很遲才發放資訊,又預先設定好議程,令討論範圍非常狹隘。因此,現行管理模式之下,校方不時會忽視各持分者的利益。

管理者的邏輯往往是官僚式成本效益計算,朝著教育商品化走,不時與持分者的利益衝突,甚至違反大學本身的理念。如「哭中大」事件裡,校方無視師生激烈反對、各方猛烈批評,強推國際化政策,要求學系確保有英文班,才能開設中文班。母語教學是中大本來的教育理念,假如因為國際化以英語優先,便是本末倒置,也犧牲了部份學生的利益。最後校方以強硬姿態通過了政策,眾多持分者的反對聲音只能是聲音,無力改變決策。

如果不少校園政策問題是源於精英式、由上而下的管治架構,那麼實踐參與民主,開放權力讓不同持分者共同管治,或許是條出路。

共治:誰有資格?

假如管理不再是小部分專業人士和「校方」的特權,那麼誰有資格呢?筆者相信是「所有持分者」。

不論學生、教授,抑或是經常被忽略的基層職工,每個人都是校園的日常使用者,總會受到校政影響。基於平等的原則,沒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影響他人,也沒人應該默默承受他人帶來的影響,因此只要受到影響,每個人都應有權去參與決定,保護自己的權益。這種觀點超出了傳統所講的「師生共治」,把所有職工包括在內,故稱「員生共治」。

另一方面,沒人是上帝,對校園一切事務都瞭如指掌。相反,每個持分者都對某些事情有無可替代的經驗和洞察力。在《訪工友阿心》亦有提及,清潔工才是清潔方面的專家,坐在辦公室「指點江山」的管理層根本無法比擬。容許持分者把自己獨有的經驗和知識直接地融入決策,而不是透過重重諮詢後交由管理層考慮,可以使政策更加人性化,更適合使用者和執行者,減少資源的虛耗。

共治:誰話事?

當我們說學生、教授、基層職工都有權,誰應該有最多權呢?如果由學生獨攬大權,會不會把課程大幅簡化,降低評分標準,令教學質素下降?如果由工友主導,又會不會把工作減到最少,使校園變得很不方便? 抑或大家的權力應該對等?

基於平等,我們很難、亦不應將持分者的權力劃分絕對高低。我們應在不同場合,依照哪個持分者較受影響,以及較有相關的經驗和智慧,去判斷誰的話語權較多。例如興建學生宿舍,最有關的當然是學生和宿舍工友,相反教師則沒那麼相干。但例如教學語言以中文還是英文為主,則變成教師、助教和學生是最重要的持分者。所以「誰話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每個人視乎情況有不同程度的話事權,而非一刀切的劃分。

尚待回答的難題

縱然我們認為學生和職工的權力應該增加,我們到底卻無法回答「每個人確實有幾大權」這個更精細的問題。複雜的是,校園的持分者無法簡單地分成學生、教師、校方和職工,每個群體還可以再細分,實際的權力分配極其困難。例如職工有分合約工和長工;所謂「校方」內部也有學院、學系、書院等等互有衝突的集團。此外,大學作為公共機構,公眾也應算作大學的持分者,但公眾該有多大的權力去影響校政? 大學如何保持獨立性? 現時大學校董包括立法會議員,卻沒有學生,我們應如何看待這個落差?

篇幅所限,筆者無法一一處理這些問題,只能留給大家討論,但即使如此也無礙我們討論共治的大原則。現實是,學生作為極重要的持分者,在教務會等決策機構卻擁有幾乎是最少的權力,制度上校方可以大權在握。基層職工更完全缺乏應有的話語權,即使面對外判、逼遷等事件,也無法為自己爭取權益。雖然筆者未能提出大家要有多權,而學生和基層職工的利益亦非完全重疊,但提升他們的基本權力,至少是個合理的方向。

我們可以如何起步

筆者不斷提出應從制度上著手,引進參與民主,加強學生和職工參與校政的地位,看似空泛,實際上可以如何入手呢?以下有幾點建議以資參考:

1.在選舉校長、副校長和學院院長等主管人員的機制中,加入師生和職工代表,長遠落實更民主的遴選機制;

2.在重要的決策機構,包括校董會、教務會、行政及策劃委員會和行政事務委員會,加入或增加學生和職工代表;

3.就校園規劃和落實校園發展的事務,訂立透明、公開並容許各持分者參與的評估機制。

員生共治的最終目的,是建設一個所有持分者都覺得更理想的的中大。中大的發展向來對社會有所影響,讓我們繼往開來,在未來實現一個走在社會前沿的民主校園。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