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評驅蝗行動──「自由行問題」究竟重心何在? 社會, 14年3月號 文:譚銘龍 中港矛盾一直都引起香港人極大焦慮,當中自由行問題就是近日一個焦點。日前有香港網民發起驅蝗行動[1]。他們認為內地人是掠奪香港資源的「蝗蟲」,不應到香港消費,而自由行也只惠及商家,沒有惠及大多數香港人。簡而言之,他們主要訴求是「自由行逼爆,應作出限制」。 就遊行片段所見,行動主要是遊客區的遊行,其間參與者持續高喊口號,情緒高漲。面對自由行旅客時,行動參與者會持續高呼「蝗蟲」,並以國語粗口攻擊旅客;有的甚至衝入商店中指罵旅客,好些旅客見狀都不知所措,急步離開。 在以上行動之後,翌日就有四名高官現身譴責驅蝗,認為是「野蠻和不文明的舉動」。面對如此民怨沸騰,政府居然只顧高調抨擊驅蝗行動,卻對自由行問題視而不見。其實一直以來,政府都沒有認真處理過自由行問題,一直只強調加強接待能力,對市民的訴求只以一句「等多班車」回應;只顧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闊佬懶理的嘴臉,卻毫無對問題及解決方法的分析。 特區政府的回應態度固然令人髮指,不少驅蝗人士都是自由行問題的受害者,他們心懷怨憤也可以理解,然而,驅蝗行動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大部分內地旅客之所以來港消費,只不過是因為香港門戶開放,而責任其實在香港政府——攻擊旅客是否有點不恰當? 在策略上,驅蝗行動以激烈行動、強硬措詞攻擊旅客,實際效果就是加強市民對自由行旅客的刻板印象,挑動負面情緒。但這種鼓動情緒的說法,很容易阻礙我們思考。自由行所引起的社會問題背後往往有一定複雜性,需要我們冷靜下來,才能有效解決。接下來,本文將嘗試以三個例子說明,所謂自由行問題其實牽涉到很多因素,直觀判斷未必準確。 一、取消自由行=解決交通問題? 近日運輸及房屋局向立法會提交報告,指出港鐵大部分路段載客量已經飽和。不少人都認為,近年來交通擠逼問題是源自自由行旅客。的確,自由行旅客數字近年急升,內地旅客訪港人次在2002年有683萬,而在2013年就已增加至5430萬。學者沈建法計算得出,在2002年到2013年間平均每日旅客使用次數的增長為63萬[2],這當然是一個龐大的增長,無可避免會對交通構成一定壓力。 但大家又知不知道其實本地交通需要在同期也劇增?在人口增長、勞動人口增長的因素影響下,本地平均每日使用交通工具人次同期增長其實高達127萬,而這正是坊間討論經常忽略的要點。如此計算,在整體交通工具使用人次增長中,旅客的增長約佔整體三份一,而本地人的就佔約三份二。顯示本地公通工具需求增長其實遠比旅客的多,很難說自由行就是近年擠逼問題的元凶。 另一方面,鐵路擠逼與香港交通設計有很大關係。2002年至2013年間,所有交通工具使用人次的增長為18.11%,而港鐵的卻高達50.77%。以上比較就說明了,現時我們是在將使用其他交通工具的人口推向鐵路。港府的確有「鐵路為主」的運輸政策方針,將香港交通發展集中在鐵路上,這也解釋了港鐵的過分擠逼問題。 鐵路以外應有的選擇 其實現時巴士仍是不少新界居民常用的交通工具。但在現時不斷強調鐵路過分擠逼的說法下,現時巴士仍不斷以改組方式減少巴士路線,其實十分荒謬。[3]將軍澳就是一個例子,大量巴士路線被裁減的情況下,現時港鐵將軍澳線的載客率就高達100.6%[4]。 以上不是說自由行對我們沒有影響,而是說明問題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得多。如果我們只顧批評自由行,反而就會忽略這些問題成因。而思考交通問題其實應該更進一步:以上提到有需要增加巴士服務,那就無可避免要要思考紅隧過分擠逼的問題。為何會有這個問題?正是因為東西隧屬私人所有、隧道費高昂,令很多車輛流向紅隧。如是者,隧道流量、隧道費以至回購兩隧等等問題看似不相干,卻其實直接與港鐵過分擠逼問題相關。 二、物價與供應:只係自由行咁簡單? 主流對自由行的批評是它做就了大批活躍於北區及屯門的水貨客,因此推高物價、造成短缺。北區區議會曾就相關問題,託政策21調查八個不同地區的物價(研究抽取了數個牌子的日用品)。我們一般認為上水區是水貨客重災區,但當地有三種奶粉竟然是眾多地區中最平[5];荃灣明明與水貨客無關,某兩種紙尿片卻是八區最貴。[6]這些怪異情況當然無法單以水貨客因素解釋,顯示影響物價的因素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同樣邏輯其實也適用於商品供應上,在上水區,不少牌子的奶粉都出現短缺,但相似情況也在荃灣出現,沙田和大埔區都有一定水貨客,奶粉卻供應充足。究竟是甚麼因素影響奶粉的供應? 供應問題,該如何解決? 以2010年出現的奶粉荒為例,短缺原來是因為零售供應鏈出現問題[7]:奶粉供應商將1、2、3號奶粉綑綁銷售,但市面上只對1、3號奶粉有較大需求,零售商被逼購買不同類型奶粉,卻只有1、3號奶粉大量售出,便會做成2號奶粉大量囤積的情況,不少藥房都不希望做成囤貨而拒絕供應奶粉,因而做成短缺。 我們現時一直都認為自由行是物價高昂、供應短缺的元凶,但荃灣的例子卻說明了,問題不能單以自由行解釋。究竟有甚麼因素做成短缺?香港作為一個商埠,要增加進口其實沒有太大問題,以奶粉為例,在2010至2013年間,其實每年進口的奶粉都增加了至少1000萬公斤[8]。既然供應充足,那麼短缺很可能是產業鏈當中出現問題。以上道理其實也不太複雜,但就正因為我們過分針對自由行才令我們忽略這個可能。 三、藥房名店泛濫:商業邏輯包裝的自由行問題 另一個攻擊自由行的原因,是它令某些地區大量出現專門服務旅客的商店,譬如藥房、名店等等。以石湖墟為例,當地藥房數目居然高達7-11數量的八倍[9]。如此大量藥房並不乎當地市民的生活需要,它們更會趕絕不少日用品店,令當地居民只可光顧寥寥可數的日用品店。他們很可能無法買到生活所需,甚或要為此而四處奔波。 不知大家有否想過,以上發展旅遊業衍生大量服務旅客商店的問題,相似情況在日常並不罕見:領匯壟斷了公屋商場的管理權,為求利潤最大化而不斷推高租金,趕絕小店,做成旗下連鎖商店林立、商鋪處處千篇一律的問題。在商場以外,街道老店因貴租倒閉其實也時有聽聞,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資本雄厚的連鎖店。這兩個例子當中邏輯,其實與服務旅客商店泛濫的一致:只有最能賺錢的商店才可以生存,居民的需求卻不被重視。自由行帶來問題固然明顯,但其實這種利潤至上的邏輯其實才是問題根本。即使趕走了自由行,連鎖店林立情況依然存在,在領匯街市買.還是會貴了。[10] 社區應有的民主規劃 如果我們認為當地商店有需要為市民(而不單是旅客)服務,就需要現時的市場邏輯的反思:地區規劃應該要有民主成分,讓一個地區的商店種類、分佈能夠照顧區內市民需要。或者在現階段,我們很難要求以民主商議決定是否容許商店在某地開店,但仍可以作一定規管。比如現時的士是以發牌限制其數量,那麼也可以一樣透過發牌制度限制某種商店的數目(比如藥房、大型連鎖店);或者可以考慮加徵特別稅項控制之。 只有冷靜分析,才是解決問題 總括而言,自由行確實加重了香港社會的負擔,但這些問題往往牽涉到很多不同面向,有一定複雜性,需要我們冷靜下來處理。以上三點不過是稍窺全貌,還有一些面向我們未及討論。其實我們即使再怎麼討厭自由行,也得承認自由行為香港帶來11萬職位,如果限制了自由行,這些人的生計也是我們需要處理的問題。 驅蝗行動參與者往往都是被影響的市民,他們對自由行的厭惡可以理解。但是他們針對旅客出手實在是捉錯用神,更毫不合理。如此挑起仇外情緒,只會過分簡化問題。即使因為問題嚴重而有激進行動的需要,他們也應該搞清楚責任何在。譬如要針對鐵路為主的運輸方針,他們可以包圍運輸處、衝擊梁振英等等,而不是將矛頭指向旅客,否則,原來合理的怨憤只會淪為單純的發洩。 [1]及後的拖喼如出一轍,在旅客區拖喼抗議,更刻意醜化內地旅客行為。有人以為這是比較溫和的做法,但其實一樣是加強一些刻板印象,所帶出的問題與驅蝗無異。 [2] 沈建法:〈公共交通繁忙時段擁擠-訪港旅客非主因〉 [3] 為何政府要如此堅持「鐵路為主」的原因很複雜,非本文的討論重點。另一方面,部分巴士線之所以裁減,其中一個明顯原因就是減少成本。這就是將公共交通交給市場的惡果,因為沒有顧及市民需要。 [4] 運輸及房屋局:《港鐵列車的可載客量和載客率》報告 [5] 政策21:《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對北區的影響及自由行於北區未來發展的方向的研究》上水區 美素佳兒1,2號奶粉及美贊臣1號奶粉都是8區中最平。 [6] 荃灣的健力氏好奇0碼20片紙尿褲及幫寶適初生36片紙尿褲都是八區最貴 [7] 明報:〈藥房爆兩大奶粉商綑綁售貨 被迫同購需求 小奶粉不敢入貨致短致〉,有關2010年奶粉供應問題分析,請詳見前期中大學生報13年3月號 [8] 香港商品貿易統計進口周年附刊 2010-2013年版 [9] 主場新聞:〈越開越多 石湖墟變藥房墟〉 [10] 根據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最低工資難抵通脹 2012年食品價格調查》不少領匯管理下的街市物價都比非領匯的貴,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就曾就調查領匯與非領匯之間的物價差別,結果發現在22種食品中,有14種食品在領匯街市的售價較貴,平均較非領匯街市貴4.06%。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六 × = 54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