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朧

 

現時中國的發展極為快速,近幾年的GDP一直都能保持每年8%的增長,沿海城市的發展已是全國的焦點。但如要全面了解中國,我們其實更要關注農民、工人以及農民工的狀況。
以2012年計,農民和工人這兩個群體的人口總和足有10億以上,他們其實才是構成中國的主要人口,並真真正正的代表了中國市民大眾的生活面貌。

 

農民

 

1989年的民運,農民的參與並不多,原因是他們在當時的承包制下比較蓬勃,在1985年後,即使農業發展開始放緩,但一直沒有明顯問題,農民沒有切身需要投身運動。但是,改革開放下的農業發展問題在89年往後逐漸浮現。

 

農民收入增長=情況好左?

改革開放下,農民的收入看似一直都有增長,但農村發展卻一直滯後於城市的發展,城鄉收入差距一直在擴大,兩者差距從以前的2:1發展至近年的接近4:1,相比起城市,農村的發展其實十分緩慢。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國內的農業發展遭受不小的打擊。國內農產品面對來自全球的競爭,受自由貿易影響,中國的農產品關稅大幅下降,甚至比國際平均水平更低。外國農產品有國家補貼,令他們可以以極低售價在中國市場傾銷,中國農民即使再壓價都不及進口農產品低廉,如此競爭令農民損失不少。除加入世貿的影響以外,其實稅款、醫療、教育也對農民構成相當負擔,到了近年才有較多政策上的支援。

 

一條收入,百條支出
在稅項方面,雖然中央在2006年全面撤銷農業稅,但農民都沒有獲益很多,因為不少地方官員都巧立名目增設其他稅項填補,例如民兵訓練費、畜禽防疫費、人口普查費等。儘管中央規定地方稅項不得超過農民收入的5%,但事實上,不少地方稅項都遠超這水平,按照農業部調查,農民平均稅項負擔至少在15%以上,有的更高達50%,為農民帶來極沉重負擔。

雖然農民收入有不少增長,但醫療費用卻增長得更快。在90年代的農村就有「小病撐,大病抗,重病等著見閻王」的歌謠,顯示農民根本無法承擔如此高昂的醫療費用。直至近年政府才推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由中央、地方政府、個人三方合資,保障農民的醫療支出。按2013年的數字,高達96%農民願意購買保險。而不少疾病的報銷比率達75%。即使如此,以農民的低收入,他們很可能仍然不能支付餘下的25%。

在教育方面,為了令九年義務教育更普及,國家在2005年頒佈「深化農村義務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然而,農村的教育依然有其限制,因為政策沒有保障農民的高等教育,在合陽縣,大學學費之高昂,甚至要農村整家人不吃不喝4年才支付得起一個孩子讀大學。由此可見,讀大學對農村孩子來說,仍是遙不可及。

 

田都冇得你耕──強制徵地
眾所周知,土地是農民賴以維生的資源。然而,中國近年的城鎮化卻對農村土地構成很大的威脅。面對土地被強行徵用,不少農民都會努力抗爭保護土地,但地方政府為了徵地,多會不擇手段趕走農民,比如暴力拆遷,招聘打手趕走居民。事實上,徵地影農民生計。03年江蘇永合村被強行徵地就是一例,當地農民告訴記者,他們本來一家三口在土地種菜,一年大概可賺三四萬元,但在非法徵地之後,他們每年只有三四千元的土地利息。由於兩夫婦年紀甚高,難以找到長工,只有靠臨時工維生。可以想像當他們步入老年,基本上就是一無所有。而事實上,現時失地農民數字按年遞增200萬,以上的徵地問題其實十分普遍。

 

誰會留在農村?
基於城鄉收入的差距不斷擴大,加上戶籍制度的放寬,不少農民都會出城工作賺錢。農村主要勞動力離開農村,便做成了「留守兒童」及「空巢老人」的問題。

「我寧願上學,也不要待在家中。」一名留守兒童接受報章記者訪問時說。
正因為學校比家中熱鬧,他們喜歡留在學校,也反映了他們在家的孤獨。事實上,他們平日只能透過電話與父母保持一些聯絡,偶爾他們的父母才會回家一次,相處時間十分有限。他們最期待就是來自父母的一通電話,以及假期進城與父母團聚。即使進城後要住在狹窄的地方和會暈車,但他們依然堅持到城去,反映他們實在十分需要父母的照顧。

而另一方面,農村的主要勞動人口都出城工作,便構成了「空心村」的問題。江西南坑村,一座本來以約有130人的村落,在城市的吸引力下,整條村莊現時竟只剩下一名村民。當然這是較極端的例子,但一般而言,村落都會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村民即使病倒在家中也無人照顧,而農田也逐漸荒廢,教育、治安、醫療等公共服務逐漸消失,村莊慢慢凋零。

 

小結
總括而言,八九以來農村發展問題其實逐漸浮現:外國農產品的競爭、昂貴醫療及教育費用、稅款濫徵,非法徵地等等都令農民生活十分艱苦。中央政府曾嘗試解決這些問題。但是,中央政府的發展重心一直偏重於城市,城鄉差距問題一直擴大,令新的問題,如留守兒童等,也在慢慢湧現。

 

工人

 

1989年,中國經濟改革逐步深化,大量國企工人遭解雇成為下崗工人。工人面對待遇的下降以及失業危機,社會發展導致的生活水平下降解釋了工人對民運的支持。但在鎮壓以後,工人的問題不但未有解決,更似有漸趨嚴重的趨勢。

 

失業人數概況
官方數字聲稱90年代至2013年的失業率一直都在4%左右,至近年才升至5%左右。這數字其實並不能反映實況,因為計算排除了下崗工人的數字,下崗工人雖在官方說法上不屬失業,但其實他們已沒有工作,沒有薪金,根本與失業無異。如果將下崗工人計算在內,有學者估算單是2008年,城市失業率其實已達20%以上。

 

工人工作狀況
失業的工人固然悲慘,內地在職工人的狀況也不比他們好太多。薪酬水準一向都不達工人的滿意水平,以2012年計,足有七成城鎮居民不滿自己薪酬水平。政府長期放任工人低薪的問題,目的就在於吸引外資,增加「競爭力」。這情況也適用於工時方面,政府其實也長期縱容超時工作問題。儘管政府的勞動合同法限定工人每日最多工作8小時,每月最多加班36小時。但事實上大部分企業都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比如惡名昭彰的富士康就要求工人每月加班80小時,東莞裕元鞋廠工人每月竟加班90小時。政府根本沒有監督這些保障的執行,令這些不人道的超時低薪工作在內地成為常態。

而另一方面,通常工人的工作環境也不理想。以美泰玩具廠為例,他們的工人在夏天就得在33度或以上的生產車間工作,且沒有任何降溫措施及補貼。有關食宿方面,宿舍裏既無熱水,也無風扇,宿舍樓頂只勉強以鐵皮遮掩。即使食宿質素差劣,還要在工資中扣除食宿費用。這些對工人的不合理待遇其實在內地工廠屢見不鮮,極端的更有富士康的禁止工人談話等不人道政策,內地工人的工作環境實在極待改善。
工人的負隅頑抗

事實上,不少工人在遭到不合理對待後也會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益,令工人的抗爭日益增加。工人的抗爭主要訴求多為取回合理工資或權益,而事實上,這些抗爭的數字的趨勢都是不斷增加,比如90年代的抗爭數字多為10,000以下,到2000年起每年抗爭數字已超30,000宗,而這些抗爭的規模在近年也不斷擴大。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大量工人抗爭對政府也構成了一定壓力,中央也試圖推出政策嘗試紓緩失業問題。比如成立失業保險,雖然金額遠遠不及工人生活需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失業工人提供一定支持。在1990年代,中央政府逐漸發展出「五保一金」的保障模式保障勞工勞動權益,當中五保為退休養老、工傷、醫療、失業、生育保險及住房公積金。但是因為以上林林總總的保費費率甚高,不少企業為規避工人保障而賄賂地方政府,讓保險無法真正的保障廣大工人。(關於工人保障的實況,詳見〈三個故事:中國社會保險制度概述〉一文)

 

弱勢中的更弱勢:農民工

 

工人的境況無疑是值得同情的,但事實上,城市中還有一班人比他們更慘,他們就是移居城市的農民工。在改革開放下,農民或因土地被收,或因追求更佳生活。因為城市的收入比農村要高得多,令不少農民走進城市工作,他們就是所謂的農民工。

農民工的產生,可謂國家操作的結果:大量徵地逼使農民進城,加上國家刻意放任城鄉差距,農民為求合理生活,就要到城工作,因而為城內工業生產提供廉價勞動力,吸引外資。在如此國家操作下,大量農民工進入城市。而其實在1989當年,已有約3000多萬農民進城打工,到了1997年,農民工數目就有8000萬,而在2012年,數字更已達2.6億。農民工進入城市後,很快就成為了城市內重要的生產力。非農業戶工人在城鎮的採礦、建築、紡織等行業中反而成為了少數。

 

農民工在城市慘況?
現時城市的生產已極依賴農民工,但農民工的生活竟比城市工人更差。早年農民工入城工作要待相關工作單位簽發《暫住證》,農民工才可在當地合法地工作。因此不少企業便藉此脅迫農民工,壓榨他們的收入。以2013年計,農民工平均月入只有2600元左右,即約只有城市工人的一半,而且拖欠薪金的情況更是十分常見。有的更會托詞試用,不發工資,然後讓工人白白付出勞力。其次,城市對不少工作都有限制,比如有些城市會限制農民工的工種,避免他們與本地人競爭,令農民工只能從事一些低下工作。更甚者更會藉農民工不認識法律而欺壓之,比如有法律規定工人集體住宿的面積不得少於20平方呎,但有些100平方呎的宿舍竟住上二十名工人。

而面對城市的高生活水平,以農民工的微薄收入根本不能承擔,比如有農民工不能承擔城市租金而睡在垃圾堆之中。農民工很多時侯都要節衣縮食才有足夠儲蓄寄回鄉。更加悲慘的是,如果農民工在城市失業,很多時就得靠乞討度日。

除了收入問題,農民工在城市也被嚴重歧視,不少城市居民會視之為搶奪資源,或是將大量標籤扣上農民工身上。不少農民工工作時會被其他工人戲弄、侮辱,不少老闆甚至會刻意讓農民工負擔所有最辛苦的崗位。種種歧視都令農民工在城裏生活都難以抬頭做人。

 

政府保障?
有關農民工的保障或福利其實並不多。比如一般城鎮工人尚有失業保險保障,但農民工卻不受保護。而關於工傷,在04年前農民工工傷根本沒有任何保障。不少農民工在工作數年回鄉後就大病一場,有些農民工(尤其是採礦業)更會在工作時喪命,事後更可能沒有任何賠償。他們出城打算賺錢,反倒把性命賠上。至2004年,中央才推行了工傷及醫療保險嘗試保障農民工,但是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這些保險變得形同虛設。

 

小結
農民工,被國家刻意塑造出來的群體,他們不過希望賺取微薄的收入寄回鄉,卻要面對惡劣的生活環境,更要遭受城市居民的歧視。他們的生活十分困苦,而政府卻視若無睹,依然繼續推動更多的農民成為農民工,榨取他們的勞力作為繁榮發展的動力。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