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鍾展翹

佔中的靜默

自六月尾的全民公投後,有關佔領中環的消息似乎越來越少:同學甚少在傳媒之中看見佔中的消息, 取而代之的是「反佔中」的大量街站、  橫額與廣告。在8月17日,  反佔中大聯盟聲稱動員了25萬人遊行,大大削弱了佔中以及爭取公民提名的不同民間團體的聲勢。但佔中三子的應對,竟然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等。

在「反佔中」簽名運動期間,泛民議員放棄與社會討論佔中的機會,甚至連「政改」兩隻字也甚少提起;在「反佔中」25萬人遊行之後,才登一頁報章頭版廣告稍稍回應,完全沒有任何反動員之意。而在人大常委會公佈有關香港政改框架的前夕,他們所舉辦的活動,竟然是「民主登高」,登上太平山頂,寓意社會要「向上望,不要向下沉」云云。

可惜的是,首先向下沉的不是社會,而是佔中三子與泛民議員。在八月中,消息傳出中央必定會設立一個有篩選的提委會,而三子與泛民主派則紛紛前仆後繼地與中央官員談判。

談判還是投降?

在這個時候與中央作所謂溝通談判,究竟會有什麼政治效果?不會有。即使有,也只會是泛民單方面的的退讓。

陳健民曾言:「有張力才會有談判的發生,而佔中,便是要製造這一種張力。」換而言之,在萬人佔領或其他公民抗命發生之時,泛民與中央之間才能產生足夠的張力,從而展開談判。佔中運動計劃一年以來,雖在公投中累積了80萬人的民意,勉強算是有一些籌碼,但現在親政府勢力大加反撲,佔中一方到底何時會發動佔領?有多少市民會站出來?在這些答案完全不明確的狀態下,又如何有張力和底氣與中央談判?

八月中,泛民立法會議員分批與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會面,除了公民黨依然口說自己堅持「公民提名」,大部份泛民議員的口風都一退再退[1],即使張曉明在會面中明言「支持『結束一黨專政』者不能選特首」,泛民議員亦不正面反駁,只說大家有分歧;主持會面的林鄭月娥甚至還稱讚民主黨有「為中央著想的逆向思維」。民主黨主席劉慧卿雖常說民主黨「天生一副硬骨頭」,但骨頭硬,關節軟下來,跪倒在地上的日子想必已經不遠了。

運動的軟弱

事實上,泛民的示弱以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一年多以來,佔中運動在三子與泛民政黨主導下,所選取的路線極為軟弱。他們所提出的和平佔中運動雖然提倡利用公民抗命來爭取民主,但實際上,和平佔中的論述只是希望能夠經過道德感召來吸引更多市民關心民主,而非透過直接行動迫使政府讓步。口裡說要佔中,身體卻很誠實—他們只是希望動動嘴,就能說服中共讓步。

故此,和平佔中運動一直以來所表現的是極端的被動:從未計劃行動詳情,甚至會以「運動很快便會被清場」為由,淡化佔中的影響;學聯在七一後策劃「佔中預演」,佔中三子也刻意斬斷該活動與「和平佔中」的關係,千方百計減低運動的對抗性,其實是不斷示弱。泛民與三子心底裏最希望的,就是中央會大發慈悲,在最後時刻讓步,給予香港人民主普選。這種態度不但不會對民主運動有任何推進,更是令大部份運動的支持者失望,連稍微凝聚起來的抗爭意志也磨滅得一乾二淨。

唯有激進化才能做出改變

中央強硬的態度非常明顯,篩選幾乎已成事實。佔中三子與泛民政黨一直以來強調溫和的路線, 已令大部分市民對佔中失去信心(詳見下一篇文章)。在形勢如此不利的情況之下,繼續強調「溝通」、「溫和」只會繼續消耗抗爭的意志。

在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中,即使大衛願意談判,歌利亞又怎會與「弱小」的大衛「有商有量」?政改運動危在旦夕,我們需要的並不是坐下談判的「氣度」,而是抗爭的勇氣。筆者無意否定泛民與佔中一年多來對與政改的努力,但政黨與三子必須改變這種以退讓、談判為主的路線,否則大家應拋棄他們,以更為基進、直接的行動,衝擊這場沉寂的抗爭。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