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鍾展翹

佔中/反佔中──孰勝孰敗?

截至8月17日,「150萬」市民參與反佔中簽名,多達「25萬」的市民參與反佔中大遊行。反佔中大聯盟召集人「張融」強調,大聯盟不容許市民「收錢遊行」,強調市民參與簽名活動與遊行時必須「自發參與」等等。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反佔中?一直以來,我們關注的參加者收受金錢的境況,又或是有許多長者或小童被慫恿參與簽名。當然,這場親政府勢力的動員固然難以跟公民社會一直以來的行動相比。但若我們只著眼於這些水份,便會忽略了數字本身所揭示的危機。

即使我們假設反佔中簽名之中只有四分之一人是真的反對公民抗命,而另外的四分之三的市民都是被誤導、被迫,甚或被一些利益所收買而簽名, 那也是一個接近40萬的數字。即使我們再作一個更不可能的假設:所有參與佔中公投的市民全都支持和平佔中運動,700萬香港人,80萬對40萬的數字,作為一場反政府的運動,這算得上勝利嗎?

反佔中運動固然無法動搖抗爭者的信念,但其所揭示的,是泛民與佔中三子的論述不能說服大部分市民。筆者必須強調一點──無論人數如何造假,150萬個參與簽名的市民都某程度上認同反佔中的論述。畢竟一個支持佔中的市民, 不會為了一些所謂的「蛇齋餅糉」而參與簽名和遊行。

如果真有大量這樣的人,我們才需要擔心──畢竟, 他們對佔中的堅持連300元都不值。

痛定思痛  細看反佔中

為何佔中難以受到大部份市民理解,反佔中的論述又能夠說服這麼多市民?嘗試從一個每日工作十多小時基層市民的角度出發,他們怎麼理解佔中?泛民主派所說的「真普選」究竟與他們的生活有怎樣的連接?答案非常明顯,幾乎沒有。

長久以來,泛民主派的說法,只是不斷強調愛、和平、公義等概念,卻對民主制度對市民的生活的改變,如社會保障制度的改善一字不提。誠然,民主制度與民生的關係並不是如此直觀,但泛民一直以來連僅有的連接都不去強調,自然難以令基層市民理解「民主」對他們的生活有何關係。

筆者不是說基層人士缺乏愛、和平等道德觀念,但在他們溫飽拮据的情況之下,僅僅利用這些相對虛無縹緲的概念,又怎能令他們認可「破壞社會安寧」的方法?再加上小恩小惠的推波助瀾,大量「反佔中」的簽名便由此而生。

反之,和平佔中這種只強調價值的論述方向,應較能說服生活較為穩定的中產階級。但出身於中產家庭的我,也能從我的父母與親友間的交流中,發現這種論調的失敗。中產固然較為關心民主發展,  亦對「蛇齋餅糉」非常反感。但佔中所造成的經濟影響,彷彿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周融的一句「我們要的是沒有動亂的民主」,自然擊中了他們心中的想法──民主固然重要,  但絕不能影響社會的穩定。佔中不會造成動亂,但經濟動盪所造成的樓價不穩,已經令他們非常恐懼。

反敗為勝  就從身邊開始

佔領中環,乃至所有激進的直接行動,必然會對既有的社會秩序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抗命行動勢必激進化的今天,我們難以說服市民,對社會的影響並不存在;反之,我們需要讓市民明白的,是我們今天抗爭的價值──民主不是投票和選擇那麼簡單,而是重新掌握我們生活的第一步。我們需要的不單是小部分抗爭者的勇氣,更需要大部份市民的理解。如果我們不嘗試讓群眾理解民主與生活間之關係,民主的訴求永遠都不能擴展開去,而被忽略的一群只會被政權所拉攏。

就如學聯常委王瀚樑所言:「我們需要的不是責難,是同行。」反佔中的出現,揭示了現今民主運動一個極大的缺口。讓群眾理解運動,不單是組織者的責任,更是每一個願意變革的公民的工作。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