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餅

身邊的人(也包括自己)在大學的讀書習慣大概是這樣的:寫paper,做project找資料用網絡,找幾篇網上journal,用wisenews查新聞,借幾本看似有用的書最後通常都是看幾頁,再加上lecture notes 和powerpoint,拼拼砌砌的很多課程都可以解決掉。真真正正拿起一本書來細讀及討論的變成少數,即使想多花心思,也沒有好的氛圍。

十一月初,通識教育辦公室的emily約學生會同學見面,三三四中大的通識教育課程會有一個重要的改變,負責的教授希望跟學生見面了解學生的想法和意見,筆者也是當晚參加者之一。十二個教授嚴陣以待,忽然才發現這是一件他們很認真地對待的事情,而他們所提出的就是要將來進來讀四年制的學生讀書,不僅是要讀書,還要是讀古書,由柏拉圖、伽俐略、牛頓、聖經、孔子到馬克斯等等,說是要從古典中重新獲得視野,並且為將來的同學製造一個共同的學習經驗,所有人都會讀過同樣的書。

一可以把握的機會

大學重新返回四年制有太多含意,當中一個是資源的增加,完善通識教育是一個能讓全中大學生都受益的方法,在新學制裡面,通識會多佔六個學分,學校當然可以維持原本的制度,只是叫同學修多兩個UG(X),但有群老師卻有不同的想法。

就此我去訪問了社會學系的王淑英教授,她是課程改革工作小組裡的一員,她說到本來就和一班相熟的教授會辦讀書組,一起閱讀和討論某些經典,他們也留意到現在的大學生對著電腦比對著書本的時間多很多,這樣並不能直正展開閱讀和感受閱讀的樂趣,兩年前他們就開始構想在新學制底下可以如何嘗試徹底改變同學的學習模式,教授們都覺得假若錯過了這個能夠作大改動的機會,以後就可以說沒希望了。於是他們開始計劃一個著重閱讀和討論的課程,並就到底該涉獵怎樣的題目討論,後來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是人與自然科學的關係,另一邊是人文社會的發展。

至於讀原典,王教授有說,大學也應該是一個文化傳承的地方,寫下了這麼多年的書到現在仍有這麼大的重要性自有其價值,課程可以幫同學把這些篇章裡的意義發掘出來,此外,由於涉及的題目一定不只於學生的本科範圍,這些閱讀也能擴闊學生的讀書層面,讀文學的人要嘗試理解哲學家的思想,讀社會科學的也要明白自然環境的一些啟示,讀商科的也要思考到底怎樣的社會制度才是美好,等等問題。而透過閱讀、討論和分析文本,我們先可以掌握不同的知識內容,經過思考、組織,最後達至批判能力,這是課程其中一個目的。

實際操作

小組裡的教授去過不同的大學參考他們的通識課程或核心課程,包括亞洲和歐美著名的大學,最後選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藍本(哥大就是美國新一屆總統奧巴馬的母校,奧巴馬在哥大時就是專攻核心課程,和他日後的論辯能力有很大關係),另一位翻譯系的趙茱莉教授給我看過一些哥大的course outline,那邊有一個更龐大涉獵更廣的核心課程,由於已經發展了近百年,完善度非常高。當中很重要的是要做到每一班的人數少,中大打算把人數控制在二十五個。另外就是配套的活動及資源等。

王教授說課程要成功主要有四件事要做,第一是他們會準備篇章的譯本,例如讀文言文的話也會有白話譯本,使同學有更多幫助去讀懂篇章;第二,師資方面會由經驗較老的教授去教lecture,至於討論則可能是教授或助教帶領,在課程開始前會先對助教進行訓練,會有模擬課堂及導修,先讓帶領討論者對於篇章有哪些可以討論的地方有較透徹的認識,教授和助教也會作定期的交流;第三,網上會有資源幫助同學,例如會有些反思問題或小測試讓同學知道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去到哪裡,可以做為討論的園地,以及提供延伸閱讀給有興趣的同學;第四,校方會提供一些語文上的協助,包括提升中英文閱讀理解或表達能力的課,讓同學不會過份受語言能力的落差阻礙。另外一些可能配合的活動包括參與本土的文化活動或社會組織舉辦的活動,在讀距離現在好像很遠的文字的同時,把知識實實在在拉近身邊。

新課程與我們的關係

我們時時說校方不諮詢我們,關於我們共同擁有的大學精神並不加以專重。但在這件事上卻做得頗好,顯然到最後讀新課程的不是現在我們這班同學,但策劃的老師們卻一直企盼和學生交流接觸,我們都會希望有最好的迎接即將來到的師弟師妹,同時間反思整個大學教育想達成甚麼目標,通識教育在這其中扮演甚麼位置,這的確是一個需要同學和老師共同參與磨合的計劃,同時也令展開思考的我們得益。

由下學期開始,這個課程的pilot course就會開始授課,小組會一直跟進評估,並希望能一直把課程改良。學校在這方面給予了相當大的自由度,這一點是值得讚賞的,在這個課程小組裡面全是教授,沒有校方的行政人員涉入其中,這算是一個有可能改變中大未來學生對大學教育的態度的一步,王教授說我們幾乎是要和整個社會的風氣對著幹,社會要的大學大概都只是服務站,不要求太多對於怎樣是美好的思考,感覺上要推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過從接觸到的教授和職員的熱誠與行動力,感覺像是在大學裡遇到一件規範龐大的美好的事,但願它真的長成為一個美好的模樣。

一齊讀新通識課程!

(下個學期讀唔到唔緊要!09/10開始就會每學期開四班!)

UGD2411 寫給當代的經典:追尋美麗人生與美好社會
教授:趙茱莉博士(Julie)
時間:M6、W7-8

Julie係張燦輝教授邀請參與的,同時間佢興趣非常廣泛,同呢科理念吻合。

呢個course較為複雜,因為涉及人文社會有太多脈絡可循,首先由古希臘同中國傳統經典,講人的精神價值,有講及成長、愛情、朋友等,中國就係我地耳熟能詳的論語同老莊思想,都係講人的基本價值。接住落黎就係三大宗教傳統,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同佛教,講人同神明的關係,理解不同世界o既宗教點樣影響倫理操作,又例如認識伊斯蘭教對於認識現代史同現代世界亦有好大關係。之後就係講社會制度、模式、資源分配等問題,選讀o既有Adam Smith、Karl Marx、黃宗羲等等,雖然亦唔能夠窮盡所有分析世界的框架及講法,但作為一個引介去深入理解我地覺得理所當然的社會,的確己經有足夠的討論材料。

(大家唔駛驚,唔係話每堂都要睇成本書,當然係揀篇章,更加重要o既係要參與討論,打開自己,接受一種可能同平時唔同的學習方法。)

UGB2412 經典中的科學:宇宙和生命的探索
教授:王永雄博士(大雄博士)
時間:H7-8、T9

大雄博士係課程小組的成員,當初是知道並且認同這個計劃而加入的。除左物理,他都讀神學,將來希望課程的兩個方向都能任教。

課程第一部份探索物質世界,問的問題是:「到底咩係真理?點樣去尋找真理?直理用咩表達?」會讀柏拉圖講佢對真理o既睇法,會讀伽俐略講科學探求真理o既方法,亦會講牛頓點樣用數學表達所謂真理。第二部份講生物本身,倒底人係點黎架呢?會讀達爾文的進化論,亦會讀Watson講DNA,最後就係對我地發現左的東西的反思,例如邏輯的限制、透過睇中國為何發展唔到西方科學模式作出思考。

文科同學都唔駛擔心,因為教授會係堂上先講解難o既字眼,當中唔會真係涉及好複雜的數字或方程式,而係更接近一d原初o既思量,人同自然互動時必然會產生o既各種問題。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