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甚麼是罷課?

簡而言之,就是某些社會問題太嚴重了,大部份的學生決定長期集體曠課,然後聚集於公眾地方或校園以顯示不滿。罷課也往往會與其他抗爭方式,如佔領校園,街頭示威抗爭等同時進行。

罷課特別之處在於它要求大部份同學參與,這意味著組織罷課者必須說服大量不那麼政治活躍的同學持續參與,那罷課才能彰顯其威力。

2. 罷課有甚麼用?

相對於罷工能夠直接停止生產或是各種社會服務,長期的罷課能夠造成的影響有三:

一:大學如果需要避免大量同學因為罷課而無法完成學分甚或畢業,那就需要在罷課結束後完成大量的補堂。罷課越久,大學的行政壓力將會越大。如果罷課持續超過一個學期,那校方就必須在下一學期、學年重開這些課程,那就要考慮大量聘請臨時教職員,班房的安排也將會非常緊拙。

二:大型罷課希望做到的,就是要令社會進入異常的狀態。這種社會氣氛將有利於抗爭的升級,對政府構成莫大的壓力。這一兩個月不斷的街頭抗爭,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這樣的效果,但大家如果不理會新聞,社交圈子又相對保守的話,那還是可以勉強如常生活。但罷課參與的人數往往要比直接參與衝突的人更多,而且因為過程持續,那就可以深入到社會不同層面,從而引發更廣泛的社會抗爭。

三:還有一個很簡單但實際的道理——罷課能夠空出大量的人手。年青人在暑假都有很多時間,然而開學的話大家就要去上課溫習。罷課得以成功,那就會為運動帶來強大的兵源。前線也好、宣傳也好,別樣的抗爭方式也好,大家都有時間去好好思考和參與。

3. ⋯⋯這和走堂有甚麼分別?

簡而言之,走堂是個人的決定,但罷課理應是集體的決定。

由以上可見,少數有心的同學拒絕上課本身並沒有甚麼作用,必須是大部份的同學一起拒絕上課才能達到有效的威脅。

然而,如果只依靠「號召」,參與的人數往往不會很多。亦因如此,絕大部份的罷課都有正式或非正式的民主決定——一所大學/中學,或是一個學院/學系裡頭,需要通過正式的投票,或是能夠確信大部份的同學均支持罷課,才可以成事。畢竟同學就算有心罷課,但如果他無法知道是否大部份人都有這樣的志向,他本人也很難把心一橫。

換句話說,罷課不純粹是個人的意願。就道義上來說,就算你個人不欲罷課,都應該需要考慮到同學們集體的決定。

4. 有甚麼成功的例子?

加拿大魁北克省自 60 年代起,便有多次罷課勝利的經驗。罷課多圍繞阻止加學費以及其他教育問題。罷課歷時 1-2 個月不等,到最後政府大都放棄推行原有政策,而所有的參加者都沒有因為罷課而延遲畢業。

2011 年,魁北克省政府欲提高大學學費,在五年間提高 75%,由 16,000 加至27,000 元。學生在 2011 年 9 月發動一次一天罷課,有 20 萬人參與。政府不作理會。學生們在 2 月正式宣佈無限期罷課,一開始有 2 萬人參與,到 3 月尾時人數到達最高峰的 30 萬人,其間引起大量的社會抗爭,政府多番讓步,惟未能滿足學生要求。罷課歷時八個月後,省政府認為民意已開始反彈,決定推行大選,誰知卻輸掉了選舉。新政府上台後決定收回原有的加學費方案。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