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俊基

大家或許聽過十二月的英國大選。這次大選被稱為「戰後英國最重要的選舉」,保守黨在約翰遜(Boris Johnson)的領導下大勝工黨的郝爾彬(Jeremy Corbyn)。如果大家只是看新聞的話,知道的大概僅限於此。但如果想要多理解,又是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此文將會嘗試帶領大家進入英國的政治,以理解這場選舉的細節和意義。

一. 是次大選明顯是要處理脫歐問題。應如何理解脫歐本身﹖

若要選擇一個理解的起點,那「英國脫歐」(Brexit)就是必然的選擇。身處香港的我們,大概無法理解英國是否脫離歐盟何以是一場時達數年,席捲整個英國以至歐洲的風波。

偶爾在網上見到的說法,就是想像歐盟是巨魔要吃掉或壓迫英國,就像中國要吞掉香港一樣。但這是連九流政治比喻也不如。歐盟本身有多重涵意,各黨派內部,以至不同民眾均有不同的看法。

歐盟本身,其實是一個帶點人道的新自由主義市場整合計劃,強調提高市場競爭力,減少國家介入協助人民。回顧歐盟的歷史,即其前身的《羅馬條約》(1957年)到《馬斯垂克條約》(1993年),莫不以經濟聯合為主軸。就人道方面,歐洲式的資本主義,一向沒有美式般極端。在勞工、社會權利、環境保護等一系列問題上,歐洲一向都比美國進步得多。然而,它始終是一個資本主義計劃,目的是將歐洲抱成一團,打通內部市場,倡議資本與勞工的流動;對外則可以提高競爭力,抱團和美國競爭,但也離不開對低下階層的宰制。

而關於脫歐、留歐的爭論,其實就是對歐盟這個計劃的看法,也一定程度代表著英國應該如何走下去。支持留歐的是所謂的「中間派政治建制」(Centrist political establishment),也就是保守黨內「開明」派和工黨的右翼。他們所著重的就是歐洲市場本身,也是對這個新自由主義計劃的根本認可。他們在2016年脫歐公投以前,均處於兩黨的權力核心,但在此以後基本上被排擠出去了。值得一提的是,留歐也是不少中產以至不少媒體評論者的既定立場。

保守黨內的脫歐派,則是對歐盟較為「人道」的各種保障不滿,認為應該要全面競爭,削弱各種保障以加強競爭力。這是以約翰遜為首等人的看法。2016年脫歐公投勝利以後,他們開始得勢。

說到這裡,希望大家能夠理解,有關留歐或脫歐牽涉大量的貿易協議,影響著整個國家不同行業的貿易,所牽涉的利益極廣,成為爭論的軸心自是理所當然。

在工黨內部,當權的是以郝爾彬為首的工黨左翼,則對整個計劃又愛又恨。愛的是其對人權和環境的基本保障,恨的則是整個還是新自由主義計劃,歐盟內部規矩尤其有機會阻止工黨執政後加大社會開支(害怕削弱歐盟的競爭力),但在衡量以後,還是覺得留歐是最好的選擇。

此外,歐盟因為容許歐盟國民的內部移動,有些人害怕會被搶飯碗或降低工資(哪怕工資是否降低其實有很多的因素影響),也有些人或多或少是種族主義者,自然會對「外來人」不滿,約翰遜為首的保守黨脫歐派也自然火上加油。此外,工黨內部亦有左翼認為歐盟完全不足信,其過往的歷史劣跡斑斑(如對希臘的嚴重打壓,迫使大幅削弱民眾福利和急劇私有化),故認為應該借機脫歐。

二. 脫歐和英國內部政治角力有何關係﹖

在理解到歐盟本身的複雜意義後,大家便可以開始理解因之而起的種種政治角力。

對保守黨而言,約翰遜希望保守黨推行其極端市場化的道路,例如他希望盡快瓦解英國的國立醫療(NHS),將之私有化,引入美國的私營醫療和保險業 [1]。另一方面,對不少支持脫歐的人來說,支持脫歐就是對英國政治建制的打擊,約翰遜也是希望借此將自己說成反建制以爭取支持。所以對以約翰遜為首的脫歐派而言,脫歐是重整保守黨方向的工具,也是選舉策略。

對工黨而言這就比較複雜,因為牽涉到內部鬥爭 [2]。簡而言之,當權的工黨左翼本來傾向承認公投結果,然後盡力商議一個和歐盟保持良好關係的脫歐方案。但受壓於黨內的留歐派,又要兼顧黨內支持脫歐的議員和民眾,最後的結果是由承認公投結果改為支持第二次公投,讓市民在留歐和一個跟歐盟商量好的脫歐協議之間再公投一次,讓民眾不用面對無協議脫歐(No-deal Brexit)的苦果。

以上就是和脫歐相關的約略背景。只有了解這些政治角力的細節和意義,才能理解這場選舉的種種。

三. 保守黨在是次大選中有甚麼戰略﹖

宏觀而言,保守黨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將所有注意力放在脫歐上,避談種種社會問題,如英國一直衰退的生產力,以至諸如房屋、教育、醫療的缺失,以及區域(南北)不平等。自 2008 年金融海嘯後及其衍生的歐債危機,均令各國經濟受到重創,金融大國如英國自然更甚。而各國包括英國的解決方法,就是大削福利以替銀行埋單,亦即所謂的緊縮政策(Austerity programme),累計削減的福利超過300 億英鎊。如果有留意近年英國社會的報導,就會發現諸如露宿日見嚴重、越來越需要食物銀行救濟,新的福利機制 Universal credit 也是出現各種問題。根據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便指出自2010年起,福利的削弱間接導致 120,000 人的死亡[3]。

保守黨經歷過 2017 年的教訓,知道不可能在這些問題上勝過工黨,便只能轉移視線。「Get Brexit Done」就是其口號。而約翰遜一直是脫歐的代表人物,言語上每每帶有種族主義字句,也是藉此希望激起脫歐派中種族主義者的支持。

但最值得一提的,稍有留意英國政治便知道約翰遜是個大放厥詞、謊話連篇的政客:他也會拒絕各種不利自己的訪問與辯論(例如以尖銳見稱的訪問者 Andrew Marr 便訪問了各個黨主席,約翰遜是唯一拒絕接受訪問的;他也拒絕出席關於氣候危機的辯論,而其餘黨派均有參與)。但這不單是其風格,也是其策略的一部份。約翰遜的這種做法,是要令媒體上充斥著他的瘋言瘋語,完全掩蓋工黨的論述,但又因為拒絕不利的訪問或辯論,而不會讓自己顯得無能。這就是所謂的Censorship by noise [4]。這基本上就是特朗普的英國版。再者,說一次謊話被抓到會被人覺得你有問題,但當你開口閉口也是這樣,大家便不覺得甚麼。當然,這也要多得媒體對其的偏愛,沒有狠批他的處理手法(如以上提到的拒絕受訪/辯論)。要知道英國媒體一向極其敵視郝爾彬為首的工黨左翼,那怕是名義上左傾的報紙如《衛報》也如是。但在是次選舉之中,就連 BBC 也相當偏頗於約翰遜,這一點不少保守黨的記者和評論者也頗為認同,有一些初步的媒體研究也認可這一點[5]。

四. 那工黨的策略又是甚麼﹖

至於工黨,一方面他們要好好處理脫歐的問題。但整體而言工黨知道他們必須重新設定議程,避談脫歐,將群眾目光引回英國的種種社會問題上,而工黨正是打算在這方面大展拳腳。和黨內右翼不同,郝爾彬為首的工黨左翼認為削福利的緊縮政策是一項政治決定,是要讓底層民眾承擔 2008 年金融海嘯的苦果,但實際並不必如此。是故其選舉宣言便是要逆轉緊縮政策削掉的福利,還要為民眾提供更多的福利和服務,如加強醫療、房屋和教育的開支、提供免費寬頻、減免火車巴士費用等等。而錢財就透過大力打擊逃稅和加徵富人和企業的稅項得到。此外,工黨在這次選舉之中還高調提出要處理氣候危機,認為不能再小修小補,要從經濟結構上處理整個問題,提出所謂的「綠色工業革命」,進行綠色投資,要求企業以至各種服務必須進行綠色過渡,從而達至 2030 年零排放——一個保守黨甚或各國大多數主流政黨都不願接納的零排放時間表。[6]

這種透過政治讓民眾獲得更多基本服務和社會權力,和以民眾利益而非企業為首的願景,正是其與工黨右翼最大的分野。這也是承繼其 2017 年選舉的策略,令更多的人重新對政治抱有希望。該次選舉工黨得票大幅提升,雖然最後沒有勝利,但令保守黨失去大多數,無法直接掌控議會。

五. 如何理解是次工黨大敗﹖

工黨在這次選舉中僅獲得 202 席,比 2017 年時少了 60 席,是自 1935 年以來最低。單議席單票制固然是大敗的原因之一 —— 工黨就不少議席均是小比數落敗。但 winners take all 的制度就有這樣的結果。其餘在野黨,尤其是自民黨又不願與工黨配票,還有以上提到對種種工黨不利的先天不公平。但即使如此,工黨得票數字大大下降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你只看香港零星評論或英國報章的主流說法,答案無非二者。第一是郝爾彬及其「極左」的政策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這種意識形態先行的政治被英國人民的「常識」打敗了。第二就是工黨在脫歐問題上搖擺不定,沒有正式支持「留歐」。總而言之就是郝爾彬及其陣營的錯誤,就連約翰遜這樣依靠謊言的政客也勝不了。

但這些說法完全經不起最基本的驗證。不錯,根據調查,不少轉投保守黨的工黨選民均說領導層是其原因(38%)。但在英國媒體長年的妖魔化下,郝爾彬的支持率一向偏低。再者,2017 年的選舉基本上還是同樣的選舉班子,如果是郝爾彬的問題,那這樣的大敗應該早在兩年前發生。說是左翼政策就更是荒謬。根據不同的調查,工黨提出的種種免費服務與福利均有近六成民眾支持[7]。嚴格來說,正是這些政策才令工黨沒有敗得更慘,而且其一千萬左右的總票數比 2015 年時還要高。

在有更深入的數據和分析以前,最明顯的因素就是工黨的脫歐政策,但這並不是如一眾主流論者所言沒有支持留歐,而是其因為留歐者的施壓而支持第二次公投,沒有貫徹早年承認公投,支持脫歐的說法。這次工黨失票最重的,是中部以至北部的地區——這些都是支持脫歐的區域。這些選民和英國南部、倫敦中心的選民不同,他們由八十年代煤礦工業被戴卓爾輾壓後,一直承受著各種的貧窮,而其後新工黨的中間路線,亦沒有打算透過政策解救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大城市的中產上。而脫歐正正是這批選民對支持留歐,倫敦中心的政治建制的懲罰,就是所謂的protest vote,脫歐公投的勝利很大程度是因為這樣的心理,而不純粹是謊言和種族主義興起的結果。

在這樣的情況下,工黨提出第二次公投,哪怕其理念在於聯合留歐派與脫歐派,但對中北部支持脫歐的選民而言這就意味著是「打茅波」,拒絕承認他們僅有的政治勝利,這也配合著約翰遜輕佻非傳統非建制的形象,和其對政治建制、議會打壓他的控訴。

另一方面,工黨如果要勝利,其實必須要打破脫歐選舉的論述框框,將選舉的焦點轉移到其激進社會改革上——這也是其 2017 年的優勢。然而,這次選舉卻無法做到這一點。這一方面是最近兩年對於脫歐的討論完全佔據了公共論述,但根據某些論者的說法 [8],這次工黨在訊息傳遞上出錯。一是沒有如 2017 年時高舉經濟的零和性,沒有強調有錢人和大企業應為貧窮問題負責和「埋單」。另一方面是工黨提供了一大堆福利和服務,但不夠集中。大部份市民在承受了多年的緊縮以後,很容易覺得這是天方夜譚。工黨的第二號人物 John McDonnell 在選舉後期時提出「工黨上台的首一百日會做甚麼」,以及特別針對中北部的產業改革就是很好的做法,但可惜已是太遲。

註解

[1] NHS drug prices, chlorine-washed chicken and secretive courts: What do US-UK trade documents tell us about life after Brexit? Independent, 29/11/2019

[2] 對於支持市場化的工黨右翼(中間派),左翼的郝爾彬上台令他們全面失勢,而他們本身也極其敵視郝爾彬,甚或更甚於保守黨(最少他們覺得保守黨留歐派和他們的想法更接近),所以他們一直用盡方法將郝爾彬拉下台。奈何在工黨內部民意之中,郝爾彬為首的左翼屹立不倒。雖說他們和郝爾彬一樣支持留歐,但郝爾彬的留歐是帶著對歐盟市場化及其不民主有著極大的批判,而且他認為必須顧及工黨內部支持脫歐的聲音。工黨右翼便認為這是追擊郝爾彬的最佳(或唯一)方法,一直指責郝爾彬沒有全力支持留歐,同時希望迫使郝爾彬否認公投脫歐的結果,全力支持留歐。

[3] United Kingdom government austerity programme, Wikipedia

[4] Seymour, Richard, The Tories Have Spent the Last Six Weeks Gaslighting the UK, Vice UK

[5] 可參閱記者Peter Oborne的文章,《衛報》也做了個分析指英國媒體News app的alert,提到保守黨相對正面,對工黨則是非常負面。

[6] 詳見工黨2019年的選舉宣言,在網上很易找到。

[7] 例如,全民免費寬頻有60%支持,64%支持重新國有化鐵路, 63% 支持綠色新政。

[8] James Meadway, Labour’s Economic Plans: What Went Wrong?, Novara media
Meadway是郝爾彬副手 John McDonnell 的前經濟顧問。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