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雪晴

Dear Students,

In response to the possible arise of the diverse learning need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 will be applied to all EDUC courses for the incoming Year 1 students from the academic year 2020-21 by stages.

A faculty-wide sharing sessions with students will be arranged on 13 Feb 2020 at 6:30pm in ELB401 with aims to exchange views with the students and understand concern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imple- mentation of the change in order to formulate supportive measures to support student learning. Besides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nominated by each Ug Programme, current students from 5-year BECE, BMED, CLED, ELED, LSED and PESH students and 2-year CHED students are also welcome to attend the sharing.

……

Faculty of Education

1月20日,教育學院廣發郵件予教院學生(選段如上),內容大致是通知院內學生[1],因應將來可能出現的多元學習需要和本科生的文化背景,針對下學年入學的 教院新生,教育研習科課程(EDUC)的教學語言將會分階段轉換為英文,以及邀請他們參加約一個月後的分享會。但由於武漢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分享會的日程也隨之延後。

EDUC科目總表

先斬後奏 雲裡霧裡

EDUC 是教院學生主修課程要求的一大部分,分設有必修和選修,佔各系學生總學分的約一至兩成(12 – 18creds)。現時,教院 Y1 的學生可能會因 Pre-assign 而 無法選擇 EDUC 的課程語言,而高年級學生才可自由選擇課程語言。這次 EDUC 課程正式轉教學語言,可謂突然。雖然電郵通知和分享會之間隔了近一個月,貌 似給同學思考的時間,但從電郵的字裡行間,也可知分享會所謂「交換意見」、 「了解同學憂慮」的目的僅在於提供事後的學習支援,而非諮詢。此外,郵件中 只簡短地宣佈了「教育研習課程分階段用英文教學」的決定,執行細節如轉英文 的課程次序、如何影響在讀的教院學生、將來課堂討論和課業是否允許使用中文等一概未知。

同學的看法和憂慮

一位數學教育 Y3 同學表示,EDUC 課程若全部用英文教學會降低教與學的效能。他之前讀過用英文教學的 EDUC 課程,雖然教授英文水平不差,但感覺教授某些時候想用廣東話:「去到中期佢成日都用廣東話補充,但係又好強調個 Course 一定要用英文教」。他明白有些課程如「心理學的教學應用」,需要記英文的專有名詞,但若用廣東話解釋再輔以英文材料,教學成果會更好。

一位通識教育 Y4 的同學也表示,希望同學依然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語言。她曾遇過教授在用英文講課時未夠流暢,反而在教授用中文解釋時卻能讓她迅速理解。她認為用英文始終有距離感,不利課堂討論和回應。

另一位通教 Y4 同學認為,轉變最終會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因 EDUC 課程除教學理論外,更有實務性質,如課程研究、示範教學等等,她認為在中教、通教、體教和幼教專業培養出的教師,將來大部分都會以中文教書,而課程指引和評估也以中文為主。若用英文讀 EDUC 課程,不僅要學生額外進行語言轉換,還可能會影響學生未來的專業表現。

此外,一位中文教育 Y3 的同學則覺得這只是一 次課程改變的嘗試,某些 EDUC 課程涉及外國的教育理論,轉成英文教學無可厚非。但他仍表示中文教學可方便本地生理解所學,院內各系學生的英文水平始終存在差異,他也擔心若將來統一用英文教學,中教的同學也就被迫要用英文修讀 EDUC 課程。

故此,不難知道 EDUC 課程語言逐步統一用英文對教院的學生而言,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難免會窒礙學習成效。筆者撰稿時,曾就此事電郵詢問多位教院老師,卻無一回覆。

經過那些年 又重回「英文化」

教院的這個決定,不禁讓筆者想起十餘年前一件的校政爭議——「國際化事件」。事件約始於 2005 年 1 月,中大校方要求所有要收錄外地生的學系必修課優先以英文教授。事件引發了多方關於真偽國際化、殖民霸權、創校初衷等議題的論戰。2009 年,曾任學生會外務副會長的李耀基就教學語言提出司法覆核後敗訴,中大雙語政策正式落實,事件也告一段落 [2]。

教學語言設定可茲事體大,而落到實處依然還是要考慮教與學的需要。根據2019/20 學年的本科生預計收生人數,教院現存的五個學位課程新一屆學生僅100人左右 [3]。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公佈的中大 2018/19 學年收生人數統計 裡,內地生約佔 14%,亞洲其他地方約佔 0.04%, 其他地區人數佔比更是低至 0.006% [4]。筆者問及幾個教院學生,都表示同學基本上是本地生。所以,因收生背景作出改變,是否有其必要?照顧學生多元學習需要,不正是要考慮同學對中、英教學語言的不同質疑嗎?

EDUC 課程教學語言轉變的真正原因,會否是因為教院學生人數下降、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乾脆捨難取易,原本每個課程一般都設中英兩班,將來就可以直接取消中文班。「橫掂大家點都識聽說讀寫英文啦。」(設計對白)真正原因為何,筆者也不敢妄下定論。

[1] 現時教院的全日制本科學位課程共有六個:體育教育(PESH)、中文教育(CLED)、英文教育(ELED)、數學教育(BMED)、幼兒教育(BECE),以及上學年 2019/20 已暫停收生的通識教育(LSED)。
[2]〈國際化事件時序表〉,《中大五十年》上冊,頁78-81。
[3] 全日制本科生 預計收生人數(2019 至 20 年度)。
[4]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香港中文大學:按原居地劃分的學生人數(人數)(2018/19)。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