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重建關注組在昨天(2月15日)舉行「撐《九龍城重建原區安置方案》」網上集會,義工與街坊搜集約130名重建區街坊的意見後,商討出換地方案供市建局參考,希望助街坊原區安置。集會先由九龍城街坊講解方案,再有嘉賓分享環節,最後是問答環節。是次集會有五位嘉賓,先有時事評論人梁啟智、中大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以理論框架評論市區重建及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前重建街坊 May 姐分享重建經驗、泰國移工工會主席 Dang 討論對前景的憂慮,另有九龍城區議會馬頭角區議員,民主黨的馬希鵬說明方案在政制上會遇到的困難。集會在 Zoom 和Facebook 舉行直播,共約有 110 人參與。 集會更設有英語及泰語的即時傳譯,以便不同族裔的人參與。

是次論壇有邀請市建局總監韋志成及發展局局長黃偉倫參與,但遭到二人以簡短回覆拒絕。韋指關注組的安置方案牽涉很多規劃問題,很難執行,主持反問:「負責規劃嘅市建局唔回應,難道要街坊自行規劃?」;而黃則祝論壇成功舉辦,主持無奈回應道沒有局長的配合,不論是論壇或安置都不會成功。

街坊提出原區安置方案 保留社區特色

集會第一部分由街坊簡介關注組的安置方案。泰裔街坊 Parichat 以泰語講解方案緣起,區内的工程和車房業者因消防條例限制,難以在市區找到合適的新樓舖位,加上租金高企,皆擔心無法原區復業,同時重建會破壞泰式或潮式小店的互助網絡。因此,方案期望政府、市建局和房協能為九龍城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讓居民能夠原區安置、各行各業可以原區復業,長遠保留小泰國的地區特色和社區網絡;另一泰裔港人街坊阿朗分享自己在九龍城居住和工作近 10 年,親戚朋友亦住在附近,休息放假時會和朋友在這區吃飯聚會。他希望重建後能繼續住在九龍城,但亦擔心無法原區安置。

街坊唐先生介紹方案的兩大建議,第一,市建局以重建地與房協交換在啓德發展區的地盤,興建安置大廈予住戶、商戶和非政府組織,房協則在重建地建甲類出租屋;第二,市建局以重建地與政府交換土瓜灣的 GIC(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以安置車房和工程業,政府則興建公屋。唐先生指,居民可以自由選擇賠償或安置,即使離開都並不會損害其權益。同時,方案也能為社會帶來1500個公屋單位。唐直言,如市建局接納方案,才真正做到其「以人為本」的原則。

關注組認為,市建局在成立之時得到政府注資 100 億元、擁有《收回土地條例》之權力、興建私人樓宇時亦免補地價三大特權,因此釐行《市區重建策略》中保留社區網絡、地區特色,及改善居民生活之原則,為市建局應盡之責。

聽到街坊對九龍城的重視後,主持人Gloria引述重建區泰國餐廳老闆林先生的話:「喺九龍城就做咩都得!」她認為林先生不只是指工作上的便利,而是街坊看到親戚朋友都在這個社區,扎根十多年所建構的關係與習慣,讓他感受到安全感,沒有拘束,重建無疑令居民感到迷茫。另一主持人Simon亦質疑,原區安置是合理的出路,安置問題不應該由市建局一言堂代居民決定。

前重建街坊May姐:「市建局連好嘢都唔要,擺明係仆街!」

年過70歲的May姐是利東街重建項目K15的受影響商戶,亦是利東街重建關注組的成員。May姐解釋市建局收地的程序:在市建局刊憲後,它可以在18個月內無條件收回樓宇,將業權自動轉讓帳給市建局。因此不少利東街坊當年是「黯然落淚地離開」,May姐也不例外。她直言自己不懂理論,但勝在有生活經驗,即使自己被迫離開,仍願意為不同項目奔走,幫助其他重建區街坊。

May姐分享了她在樓梯擺舖遇到的兩件事。第一是街坊為沒帶傘的的士乘客撐傘,「明明只有三步路,點解仲要幫位乘客?嗰位街坊理所當然地答『街坊啊嘛,地面濕滑跌倒就唔好啦』。」;第二是街坊購物時忘了付款,便匆匆將孩子暫放到May姐店內,請她幫忙照顧,再趕回去付款。以上故事說明了社區網絡的重要性,即使不知鄰居姓什名誰,平常只會打招呼,但這就是互相守望,即「有人跌低後扶你一把」。

May姐指換地方案事實上是在幫助市建區「㼽(俗音:省)靚招牌」,因為方案正正能達到市建局「以人為本」的承諾,也可以保留泰國社群的民間特色風俗。由於市建局擁有大量公權力,以及繼承自土地發展局的項目(朗豪坊、K11等),因此May姐認為它需要承擔相當的社會責任。發言中,May姐多次強調方案「幫緊你(市建局)啊」,不過市建局依然對街坊的方案不瞅不睬。

2030年新樓建成可復業 泰移工工會主席Dang:「我會唔會死左先啊?」

市建局針對泰國和潮州社群,提出「保存地區特色特別安排準則」,待2030年新樓建成後,容許商戶復業。泰國移工工會主席Dang笑說,「而家距離2030年仲有9年,我會唔會死左先啊?」

泰國移工工會會址被劃是次「啟德道/沙浦道」重建區,Dang擔心若搬遷後新址租金高昂,以現時工會會費一人每月$10會費,未必足夠應付工會日常開支。除了經濟考慮,區內緊密的泰裔社群為工會運作提供很大的便利,方便工會接觸成員,搬遷意味著泰裔街坊將失去重要的牽絆。

泰裔社群多年來深耕九龍城社區,由泰式餐廳到雜貨鋪,舊區不同角落均見泰式風情。Dang表示,適逢泰國重要傳統節日,如潑水節和國慶,在九龍城舉辦活動較容易聚集人群。多年的關係也建立街坊間堅實的信任基礎,如社區中相熟的商鋪和街坊間「先攞貨後畀錢」亦是常有的事,大小事都令九龍城成為舉辦活動的理想地點,Dang直言希望由另覓新址到最終原區復業能夠無縫交接,原區安置受影響泰裔居民,延續社區溫情。

May姐補充說,2003年市建局公佈利東街重建時,亦承諾商鋪能原區復業,並邀請了20多間商店選擇舖位,但在2013年重建落成後,除了因為租金貴、地方小等原因,更有很多店舖早已倒閉,最終只有2間商戶能回到利東街,到現在只有1間商店繼續經營。「而家嘅利東街除咗有兩舊泥公仔比人影相之外,乜都冇!」May姐憤怒道。

主持人Gloria引述土瓜灣街坊胡先生的一句話:「重建就像為魚缸換水,為舊魚換新水缸,但市建局而家係將啲魚倒落廁所,換過新魚」

梁啟智:方案可行性高 當局勿重蹈覆轍

「作為一個關心城市發展的地理學學者,我關心地方,因為地方之於唔同人有唔同意義。」時事評論人梁啟智如是道。重建區街坊認為九龍城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離開社區意味著街坊需要額外付出時間及金錢成本,才能滿足原來生活的一切所需,因此原區安置對低下階層來說十分重要。他強調,重建的過程涉及公權力的運用,因此政府必須照顧每個階層的需要。

另外,梁啟智亦向參與者介紹商舖聚集所形成的「協同效應」,九龍城一向以「小泰國」、「小潮州」著稱,泰式或潮式的商舖形成不同別具特色的的社群聚落,一旦因重建而被迫離開九龍城,人流便會被打散,唇亡齒寒。他亦強調不論是商戶及住戶都不是想去邊就去邊(地域流動性低),需要政府協助方能繼續經營。惟考慮到建築設計、地理位置以及消防條例等限制,要在市區中另覓適合開設車房的地舖十分有限,數量亦隨著舊區重建逐漸減少,多年建立的客源和市場亦隨重建被推倒,這誠然不是跟從簡單商業原則,草草賠償便能了事。

梁強調,地方及其社區網絡並不是抽象的空間,而是關乎人與人的關係,例如人在社區建立和累積的社會資本。要審視一個人擁有多少資源,不單取決於財富多少,更視乎動用社會資本的能力,「例如趕唔切返去湊仔,有冇隔離屋可以幫手;又或者屋企有咩事,都可以行兩條街就即刻返到去,呢啲都係可以唔洗錢而解決到社會問題嘅嘢(社會資本),但如果真係打散咗(社區),就真係要用錢,例如請社工,好多社會問題亦會因而發生。」

曾擔任市建局深水埗分區諮詢委員會成員的梁啟智憶述,一次諮詢會曾討論到深水埗區缺乏公屋單位安置重建街坊,梁對此大惑不解,「明明深水埗出面咁大個填海區,起咗咁多新公屋,如果有規劃一定做得到呢件事(安置居民)。」梁批評道「犯過錯誤一次,唔好再犯第二次得唔得?」梁啟智表示原區安置是解決以上問題的理想辦法,雖然過程會遇上不同的困難,但直言是次原區安置方案可行性高,希望有關部門不要重蹈覆轍,認真審視方案,並且善用新發展區的土地,實現原區安置。

伍美琴: 互助關係和人情味是城市真正的財富

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以城市規劃的理論回應關注組方案。首先,她認為市建局應按社區的殘破程度和社區情況作規劃,九龍城的樓宇殘舊,但同時極具特色,因此需要「格外小心處理」,因人情味需要很長時間累積。

然而,伍直批市建局忽視人的需要。她援引市區重建條例,指條文中只有一處能發現「人」字,不過僅用於說明市建區為「法人」的身份。而其他條例內容只有改善「香港」的住屋環境、關注舊區交通消防安全等,都只牽涉樓宇及建築物,人或社區並不在市建區的「雷達」之中。伍續說:「所以街坊的訴求可能對市建局有點難度,因為他們可能會聽不明白。」

保存社區網絡的重要之處在於,人的身分與土地緊緊扣連,產生「地方感」,造就身份認同,就如一棵樹扎根社區,如果被連根拔起是非常痛苦的,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這些互助的關係和人情味是城市真正的財富,具有使用價值,如果社會只考慮交換價值,則十分悲哀。

伍繼而評論,由於《市區重建策略》沒有法律地位,所以「與民共議等原則可以講得好口響」。她提出理想的城市規劃的原則,政府在市區其實有不少土地,良好的規劃應該提供多元、可負擔的房屋,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改善公共空間,讓人社會資產做得更好。原區安置亦是為好卑微的要求,市建局除了起樓和更新樓宇外,還要關注人和社會的幸福感(well-being) ,注意對人的影響,尊重社區網絡,達到與民共議,「如果你嘅規劃會影響到咁多人嘅情緒,咁都應該唔係一個好嘅規劃。」

最後,她大讚關注組「方案提出建議已經解決左本來嘅問題,大家冇讀城市規劃,都好有城市規劃師嘅質素!」

批市建局利益至上 區議員馬希鵬對方案感悲觀

九龍城區議會關注市區重建工作小組主席、民主黨馬希鵬表示支持方案。在過去一年,他面見了很多受影響的街坊,感到難受。市建局現時在九龍城有七至八個重建項目,馬希鵬認為市建局應該善用現有的大量空間,規劃得更好,但其行事方向還是舊有模式,即以錢為本、利益最大化,興建私樓及賺錢,而忽視人情味和社區特色。

即使馬希鵬認為方案非常優質,他難免感到悲觀。他說,以往的重建街坊曾提出類似方案,卻不獲市建局接受。然而官方未有提出優化政策,僅指會跟隨既定程序或按照不同個案處理。他更指,市建局往往趁居民未了解清楚政策便動用土收條例,刊憲搶收土地,令市民錯過反對時機。

主持人Simon和Gloria回應指,即使大家深知爭取方案落實十分困難,但仍要繼續發聲,讓居民知道其實有更好的選擇,也要靠公衆給力量和支持予街坊。集會尾聲,主持人邀請參與者一起高呼「支持九龍城原區安置」口號,並舉起拳頭手勢,展現對街坊的支持。

九龍城重建原區安置方案
方案內容:http://bit.ly/3aX4XUN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