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H

平台經濟利用「技術中立」的說法,試圖合理化其規避社會責任與大眾監管的事實。因此,平台的開放是單方面的,平台知曉用戶的所有信息,雖然這的確帶給用戶便利,但是用戶欠缺個人信息的自主權,而造成巨大的信息不對稱,也造成了巨大的私隱危機。我們時常驚異地發現,某些社交平台上的廣告跟之前我們瀏覽的內容出奇地相關,這並不是偶然,平台通過演算法推斷出用戶的偏好,繼而推送廣告等內容,平台藉此獲利。

另一方面,平台把各種成本轉嫁用戶,撇清責任,獨攬利潤。最直觀的例子便是平台外賣員被稱為「自僱人士」,被平台監控甚至受到懲罰,但卻沒有受到平台的足夠保障。平台擁有巨大的權力,卻不用承擔相應的責任——形式上獨立於勞工法,實質上剝削勞動者,將欠穩定的僱傭狀態推廣至整個勞動力市場。對於勞動關係而言,這無疑是一種倒退,平台披著技術中立的外衣,漠視對於勞動者應得的福利與保障,勞動者出賣勞力的同時獨自承擔巨大的風險,這種勞動關係與一百年前資本對勞工的剝削狀態無甚區別。

對於平台經濟的反思沒有中斷,一些學者提出了「平台合作運動」(Platform Cooperativism)作為平台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他們提倡平台脫離資本的掌控,平台應屬於所有用戶,讓數據為用戶所有而不是被平台壟斷,平台創造出的價值可以回饋社會,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以擺脫資本對人的剝削。

從 2008 年至今,一次又一次的危機成為平台發展的契機,平台經濟被推到時代的風口浪尖。在平台經濟已經 「大舉侵入」人類生活的當下,我們——可能是正在享受平台帶來的巨大便利的消費者,可能是某個平台上的自由職業者,更具體一些,可能是一名眼見自己的收入越來越少、被平台不斷壓縮,但是卻無能為力的平台外賣員——我們不得不問:能做什麼、該怎麼辦?或者退一步講,我們應該審慎考量,平台資本主義到底是出路,還是歧路?

《平台點合作》
作者:邱林川、阮耀啟
出版:印象文字 Inpress

這本書介紹實踐共享精神的合作型平台,有的擁有自己的 App、甚至採 用區塊鏈等最新科技,有的不過是 Facebook 或 WhatsApp 群組。他們共通點是拒絕成為資本的平台,屬於樂意付出的普通民眾。它們回應當下社會問題,以街坊互動、社會創新為手段,達致共享、建立共同體及促進社會進步的長遠目標。(取自基道)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