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pe Shifter﹕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中文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文大學,為研究型綜合大學,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使命。」 「⋯⋯⋯努力成為香港、全國及國際公認的第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並使我校建立於雙語及跨文化傳統的學生教育、學術成果及社會貢獻,均保持在卓越水平。」 這些都是中大網站對中大的描述。很不錯吧﹗ 可是,進入中大後,才發現網站所說的乃一番空話。明明全是本地生的課堂,講師仍不會使用同學嫻熟的中文授課,而是用上大部分同學的第二語言﹣英文。更甚者,上導修課時導師也是以英文作導修語言,整堂導修只有導師發言也是常態,這是甚麼「雙語教育」﹖這如何融會中西﹖ 但這所名叫「中文大學」的大學,不是應該很「中文」的嗎?

學運史的告語

學生運動的意義從來都引起不少激辯。在推動社會改革的意義上,有人認為學生運動只是一小撮學生過渡至成人階段的不安表現,對於實際上的轉變並不能帶給多少作用。有人認為大學生進入專上教育後,因著較優越的條件,如較高知識的水平以及彈性的時間,間接促成了他們開始關心社會。對於整體的社會改革而言,他們夠喚起群眾,能夠作為社會運動的支援者。這些對於學生運動的期許和批評,筆者故是難以作出判斷。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香港的學運史中思考大學生的身份,思考在資本主義和中港地緣政治的陰霾下如何自處。畢竟,歷史就代表著我們的過去,是檢視當下的重要資訊。

反轉再反轉──三改四

「咸豐年前」四改三的鬥爭,即使我們現在只能像讀法國大革命般遠觀,也能感受到它的波瀾壯闊,但相比起來,與我們最接近的三改四,當中諸如教育理念、大類收生等眾多面向,都不是不值一提的小問題,社會卻是如此輕描淡寫的對待。而當我們著眼於這些一般人少有提及的角度,就會發現很多教育背後牽涉的黑暗面。

前行步步懷自信 風吹雨打不退讓  — 校內搞事實錄

在中學的時候,我們都或許曾經碰到過一些不合理事,例如:英文老師的英文「媲美」古天樂和陳豪的普通話、學校隨意斬去老過學校的老樹、小賣部食物又貴又廢、汽水機只有一家供應商,乃至學生會連爭取「廁所有廁紙」都被校方單方面否決(理由是曾有同學把濕廁紙拋上天花板),我們都理所當然地默默承受,有苦自己知。然而,在大學裡面,似乎是另一個世界。自創校以來,中大同學勇於反抗校園內不合理的事情,薪火相傳,從不間斷。正因為同學的參與,中大才是屬於我們的中大。

老生常談

要是聽過中大的名字,想當然會聽過當初中大是間書院邦聯制的學校。但今時今日,所屬書院對於新生來說除了宿舍、書院通識、週會以外,會剩下甚麼呢?老胡想就是唸過幾年的畢業生聽見這問題也免不了一陣的沉默。書院理念時至今天到底是些甚麼?除了空洞的口號以外,大部分同學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對書院歷史有興趣的同學大可以聽聽老胡的胡言亂語;就是對歷史沒有興趣的也不妨聽一聽你們即將在此渡過幾年的陳年舊事。這些故事,就讓老胡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