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失)手記 2023年 11月號, 紀律委員會專題 文 / 姍除線 1、消失的檔案:啲料好難揾啊啊啊 想談談資料搜集的過程,在 Google 「中大、學生紀律委員會」 的時候,彈出來的搜尋結果是:「委員會名單」、「處理學生紀律個案程序」(那份章)、其他大學紀律委員會的新聞⋯⋯直到訪問老師委員時談到資訊不足的問題,被指路到教務處學務及素質組的網站。原來裡面藏著更多關於 Board 的資訊,一箱情願以為委員會是一個異常封閉的組織,喔原來是我看漏了誤會了。 訪問過後馬上瀏覽那個網站,找到近年的個案通佈,的確為我們帶來更多線索。然而有不少是學生沒有權限瀏覽的,例如「為涉嫌違反學術誠信個案申請授權對大學資訊及通信技術設施進行調查的程序」(?)、「前線紀律委員會的簡介及分享會(於2020 年11 月25 日舉行)」(??)、「處理學生紀律個案程序」(???)儘管仍有很多未能觸及的資料與話題,希望這系列的文章能在鮮少被提及的議題中填補部分空白。 文 / 觀塘黑氣石 2、拒訪的背後,到底是甚麼? 為了這個稿題,我們向了三四十位老師委員寄了電郵,想找他們採訪,但絕大多數都回絕了邀請,或是杳無音訊。這也其實不難理解,學生紀律這個題目是個燙手山芋,講多錯多,所以委員們乾脆不受訪了。 正當委員們因「公事繁忙」拒絕受訪時,其中一個委員回覆頗令我感到錯愕,大意是指「身為紀律委員會委員,認為和學生討論委員會工作有所不妥。」我敬重這位教授是個誠實的人,但同時卻讓人感覺到傲慢,這似乎也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我們真的打算跟做教授做普通的訪問,電郵寄多了,自然有委員向上級報告,當然也驚動學校來「提醒」各委員小心學生訪問,有原本肯受訪的教授也回絕了。也許是出於時代的肅殺氛圍,也是對學生組織的戒心吧,學校嚴陣以待。真的讓人感覺到教職員和學生之間充滿不信任。拒絕訪問的背後,是明哲保身?是傲慢?還是不信任?我不得而知,但我該反問,當委員有手中有權懲罰同學時,閉門造車不太好吧? 文 / 沙紙交易所 3、委員會所取消的——規矩背後暗示的道德對錯? 訪問中,即使被處分同學覺得委屈或質疑某些規矩,為了「減刑」都需要「知錯」或「展示悔意」,才能儘快息事寧人,把懲處對學業的影響降至最低。但求情的前提,似乎是同意規矩,認為自己的行為對其他人和校園造成負面影響,或是逾越道德界線。事實真的如此?用作防止示威再現的閘機,難道不也是正在隔絕大學與外來人士?宿舍生活只能容許孤獨,而不容朋友或伴侶的陪伴? 只是在會議中,討論犯規的動機,或是質疑規矩過於嚴苛,委員除了關心同學的狀態外,大多會只能回應「我哋依度唔會處理,你同大學反映啦」、「規矩就係規矩,我哋都冇辦法」。 但往往,你在Secrets 投稿多少篇帖文,甚至上學生會跟校方反映意見,大學將你的不滿視若無睹。 只有你在嘗試跟從自己想法的那刻,校方才會走出來,為的不是聆聽你的意見,而是懲處正在「打破規矩」的你。在沒有民主制度的大學,老師的關心無法超越官僚制度下懲處與勸勉。學校是規訓學生的埸地,規則形塑了人,那麼好學生的定義是如何?我猜大家都能明白,學校想你當一個沉默的人。違規的,又有多少是壞學生?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8 − 5 =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