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生,你是售貨員還是提款機?

 

區諾軒  劉遵義施政監察

 

近年中大每逢畢業禮等大日子,「回饋母校蔚然成風」。數名同學守候在當眼處,游說畢業生參加「捐貲承諾服務計劃」,「承諾畢業後一年內捐貲五百或八百元予母校,便可獲贈刻有中大校徽及畢業年份的獨特襟針,永誌中大人身份。」

 

畢業生回饋母校,本屬正常。但那班為校奔走籌款的同學,卻是有苦自知,最近一位曾參與籌款同學向筆者透露,他對於校方所為極其不滿。這一切從他參與「校園服務大使」說起,他起初看到招募大使的海報,以為服務同學饒有意義,完事後更可獲校方頒贈求職至寶──推薦信,便二話不說參加。

 

怎料,事後他才知道所謂的服務校園,原來是要求他們替學校聯絡舊生以致在公開活動籌款,籌款活動中負責游說學生,讓「學生以戴上襟針為榮」(網頁標題語)。校方把同學分成五組,各組以小組長帶頭,負責統籌、聯絡,每次籌款最多的組,便以獎狀在會議上嘉許(他補充獎狀由組長自行印刷),這是名副其實的競爭式商業銷售策略。

 

但後來一次活動讓他們一切服務熱誠都破滅了,他們發現有大使以外的陌生人在活動中共事,一問之下,對方是時薪$50的學生,眾人登時聯想到大概是大使越來越少,校方求人求財心切,便再聘兼職協助籌款。那位同學心感受騙,向校方投訴,但自此便再沒有收到該大使計劃的消息。

 

其實這已經不是新鮮事,獨立媒體早有文章道出學生致電校友要求捐款的傳聞。1但值得細想的是,大學每年獲教育資助委員會撥出納稅人鉅款資助,是甚麼原因讓學校渴錢渴得要窮盡一切方法搜刮民脂呢?不難令人聯想到,求財心切是高教界過度鼓吹擴展的副作用。經濟機遇委員會(下稱經機會)的六大產業中,明列教育產業化的藍圖:要將非本地生比率拓展至20%,方法包括增加自負盈虧的課程,這又勢必牽涉宿位不足等一連串配套問題,一個學位的應有配套既追不上大學學額的急速增加,沒有錢怎能成事。難怪我們又聽見大學把兩人房紛紛轉三人房,甚至鼓勵出外租屋、宿舍籠屋化等想法。

 

而大學生去當服務大使,卻淪為學校籌款的棋子。這可以是很可怕的事,第一,學校已將與校友的關係,以致學生的服務熱誠,約化成一組組數字、資本,然後將這些關係換作捐款數字。第二,學校覺得同學不夠落力,便尋找新的受薪同學加入籌款行列,因為與學校收入無關,連同學的服務熱心都摒棄掉了。

 

校友捐款本來是值得嘉許的事,但捐款的動機,是出於對母校的懷思、認同,然而現在是剛畢業,已經有代表學校的推銷員迎前乞款,然後吃驚:「噫,你不就是組仔嗎?」。殆矣!一筆筆的捐款倒頭來又助長學校搞發展!同樣來自經機會的數字,現在非本地生佔總學額只是9%,達標未及一半已經要籌款籌得苦心孤詣,如果真的要達致20%,筆者無法想像,屆時的副作用會令大專教育變成甚麼樣子。

 

1 見梁寶,《中大,你還愛我嗎?》,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3857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