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從來都是八九民運的直接參與者。一百萬個冒著風雨上街的人,源源不絕的捐款,讓香港與六四無從割捨。不少人對「民主」「自由」這些價值的追求亦是自六四始。二十多年過去,所謂中港矛盾越見突出,「自治派」主張和內地切割開來,城邦自治,但這些說法的論述是否充分,抑或只是一種情緒政治?這種矛盾是否不可調和?還是焦點錯置?《中港矛盾,矛盾什麼?》《排拒中國的情緒政治》望能探索一二。

在香港畸形的政經結構下,再多的口號與悲歌或許都作徒勞。我們需要八九民運後急速市場化的諸種問題有更多分析。中港兩地,同樣面對了新自由主義私有化一切,經濟極度不平等的問題,我們的壓逼,又何止來自獨裁政府?《自由民主的天敵:獨裁政府和新自由主義》貫串中港種種政經問題,並反思了我們的失焦。

「民主」仍是八九民運以來公共話語中最關注的議題,《民主的匱乏》一文正正補充了當年民運,政治改革作為其中一項主要訴求的空白。政改風暴近年又起,有了「普選」是否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現行的民主想像又有何種不足?近月以來,針對政改,「佔領中環」蓄勢待發,打著「愛與和平」旗號。以「和平」和「道德」感召群眾的運動究竟有何困難,是《和平的局限》一文嘗試解答的問題;《社運光環:抗爭者的身份與行為》則另闢新徑,看道德形象與抗爭組織者、參與者的關係。

香港自天星皇后一役,本土身份逐漸建構,但追求本土卻不應代表排拒中國。要認清畸形的政經結構才是真正敵人,我們固然追求民主,但「普選」只是手段,是第一步,經濟平等與隨之而來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平等才是真正所求。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