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為錯——我們可從智利罷課中學到甚麼? 44屆莊「呵欠」(14-15), 罷課特刊 (2014) /覃俊基/ 智利的運動成果,固然令人期盼。但運動不能照版煮碗,策略與抗爭手段不能直接應用。智利社會問題是由教育不平等開始輻射出去,而我們爭取的是普選;智利有更長久、更慘烈的壓迫與抗爭傳統,這點也與香港大有不同。但這不是說外國的經驗毫無價值,而是我們應該先消化這些外地經驗,找出其中的經驗與原則,然後認清身處的時空與形勢,看看可以怎樣應用。筆者且嘗試拋磚引玉。 一. 揚棄只靠主流媒體的動員模式,必須深入底層組織 在談任何其他策略以前,先談組織方式。香港的學生運動以至社會運動,一向不注重基層組織工作。簡而言之,群眾不用主動想太多東西,不用太過自發,只需要在被號召的時候走出來就可以。於是乎,主流政黨,以至學生會常會過度依賴主流傳媒,或者運動策略很多時就是media campaign——做點出位的東西,或是弄得比較悲情,然後寄望群眾會因此走出來遊行示威之類。 從智利的運動可以看到,香港這種「號召模式」是何等的無力。我們從來都只是單方面的宣告,而沒有打算真正和群眾商討運動的理念、策略、要求等等細節。不要求群眾主動討論、參與,認同感必然薄弱。罷課是相當demanding的,組織者不能只是派派單張或是開個記者會,而必須真正與普通同學相互溝通、分析、說服,大家才會真正願意付出。 另一方面,普通同學也必須改變參與的心態。支持罷課,不只是自己罷課或在facebook打兩句status就成,而是必須與身邊的朋友——包括那些「看來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人」——真正溝通,自己也要主動好去想清楚整個運動的走向等等。罷課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唯有這種群策群力,才有望組織起足夠的同學罷課。 相對於智利,我們沒有這種橫向運動傳統(Horizontalism)。但正因如此, 才更要花十二分氣力去開拓。我們必須認清,沒有足夠人數的堅定支持,任何策略也是空談。 二. 將普選結合社會問題,不能每每只談理念 正如以上所述,智利的這場運動得到不同社會群體的支持,一部份原因是因為她由教育議題擴展至其他社會問題,如工人受到銅礦主剝削,退休金等等,然後將這些問題置於整個新自由主義管治,以及整個代議民主的合法性。 放回香港,我們可以學到甚麼呢?理論上來說,普選本來就是眾人的事。然則,佔領中環一直沒有正視,普選對不同的社會階層影響是不同的。在高舉自由平等公義這些所謂普世價值的同時,卻忽略了這些宏大理念未必與底層民眾扣連。智利運動厲害的地方,在於她能將政治問題(代議民主、議會無法真正代表人民)、經濟不公義(教育不平等、 諸多的剝削、 福利不足),還有運動(應該由下以上,盡量讓民眾主動參與)三者有機地連在一起。這種緊密的連結,對於觸動群眾來說,實有無可比擬的力量。 是故,如果要令學生更加認同這個爭取普選的罷課,必須要嘗試將「沒有普選」與「學生/市民生活困苦」作清晰的連結。這裡無法詳述,但比如針對學生,論述之中就不應只提中共之惡以及普選的理念,而應該提到學生畢業以後出來工作的苦況,被房價壓死這些現實問題。為甚麼要爭取普選?那是因為當下的香港問題就如智利一樣千瘡百孔,我們不只需要政治改革,而是一個新的社會願景。 三.放棄溫和理性想像,相信群眾與激進 除了組織和運動方向,抗爭的手段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智利學生的做法,正好與佔領中環完全對反。在經過06年的失敗以後,他們堅信只有不斷的群眾動員與採取激進的行動才能真正對政權施壓,所以他們努力不懈的組織,令群眾理解、支持以至參與,與政權對碰;而佔領中環則是完全相反。三子們根本不相信群眾運動,不覺得需要組織更多人發動佔領,不相信佔領是為了阻擾社會秩序,更害怕「太激」香港人不會接受,或是觸動到中共的神經,認為只需要說說就可以威嚇到中共,結果自然是不行。 如果我們要真的要組織罷課,就應從智利學生身上學到激進、不懼怕與政權衝突,不斷運動的道理。罷課的目的,就是希望鼓動市民從日常的溫和走出來;所以,我們不能總是想著要「溫和」,反而應該思考一些更具壓力的做法,如像智利學生一樣佔領校園,或組織封鎖線說服同學不要上課;如果真的希望要發動佔領中環,就不要只是被動的被捕,而是真的為了佔領而不怕與警察衝突,因為唯有這樣才能令政權感到壓力。或者換一個角度去看,如果智利的學生與市民像三子一樣溫和,又是否可以爭取到現在的成果呢?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的運動真的有了一定的成果而令政府稍作讓步(例如覺得可以談判),絕不能輕易「袋住先」,動員與抗爭更是不能因為這就停下來——這正是智利學生們2006年的錯誤。政權總希望將運動溫和化,減弱群眾們的訴求,而只有持續的壓力與升溫,才能使談判有效進行。 四.不同抗爭策略,激進溫和並重 另一方面,激進的行動需要論述配合,也需要相對溫和的抗爭方式讓大眾參與。正如上文所述,智利的學生也不是一味激進,也有各種有趣,或是非常溫和的行動配合。我們絕不應該照抄運動的模式。比如說,我們沒有拉美文化的熱情,kiss-in或許不錯,穿內褲遊行的話就需要多作解釋;那些敲「砂煲甖撐」的,也只有在運動有激進部份的襯托下,才顯得出那種帶著溫和的憤怒(所以佔中起動日要求市民帶砂煲甖撐,就令大眾有點摸不著頭腦,因為這根本與他們「和平」的口號不配合)。 是故重點有二:第一,激進行動的道理需要向同學與大眾解釋清楚,說明這才能向政權施壓;第二,我們應該找到配合我們形勢、文化的各種不同抗爭方式。比如說,各地的學生運動都有以他們自己當地流行曲(或改編)作宣傳,就是一個很可以參考的做法。 延伸閱讀: 文章參考了頗多資料,這裡只列出基本。直接在Google搜尋就會找到。 1. 維基百科條目 (2006/2011-13 Chile student protest) 基本上按時序描述,不少資料,分析欠奉。讀起來比較悶 2. Webber, Jeffery, Chile’s New Left,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 強烈推薦。非常整全的分析,而且對認可運動之餘亦提出非常重要的批評,唯運動細節相對少,而且文章比較長。 3. The Struggle against Neoliberalism in Chile and Latin America, Globalresearch Concise 用相對短篇幅將大部分問題說清楚。 4. N. Somma, The Chilean student movement of 2011-2012, Interface 也是非常好的分析,尤其集中在運動的部份,歷史與當下的分析也有。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五 − 三 =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