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基怪奇事件簿:馬料水的一些故事 校園, 18年9月號, 48屆「秋毫」(18-19), 常刊 文:小魚@頹設作業 0.1 不少人曾經開玩笑地說中文大學是一所「村校」,戲稱我們是「山區學童」、「野生村姑」等等。中大依山而建,環抱山水日月之景,得到了一個委婉的雅稱——「山城」。可是,當我們go to school by school bus的時候,或是穿梭於校內高樓之間的時候,又或是在未圓湖畔踱步的時候,可會念及校園內的事和物是從何而來?而在這片名為「馬料水」的土地上又有著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1.0 馬料水釋名 1.1 馬料水本應作馬嫽水 [1]。根據《康熙字典》,「嫽」一字可解作為嬉戲,「馬嫽水」便指馬玩水。按照口耳相傳的說法 [2],來自京城的驛差前往九龍寨城中途,為準時送遞公文,多在此地的客家村落作停留補給。驛馬在河邊嬉水,地方因而得名「馬嫽水」,客家村落於是稱作「馬嫽水村」。據《廣韻》,「嫽」字的讀音為「料」,另外客家話的「嫽」字近乎粵音「料」,而且「料」字較「嫽」字筆畫較少、寫法較易,故此「馬嫽水」以「馬料水」代之。 [1] 〈《新春尋馬記》之馬料水由來〉,有線新聞,2014年2月11日。(http://ent.i-cable.com/ci/videopage/news/38102/ ,存取日期:2018年8月15日) [2] 綜合自 [1] 及溫漢璋先生於2018年8月11日的面談訪問。 1.2 「馬料水」經常被誤寫作「馬尿水」,而這錯誤不但使人有種低俗的感覺,更一度困擾當年大學的校董會。校董會認為馬料水的名稱令人反感(distasteful),所以首任校長李卓敏博士便致電 [3] 當時港督戴麟趾尋求解決辦法。戴麟趾認為可透過更改中大的正式地址為「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代替原來的「新界沙田馬料水」,並於政府的書信和公文中使用,從而使得馬料水的名字漸漸從歷史中褪色(letting it fade a little into the background)。戴麟趾更讓李卓敏與九廣鐵路公司洽商,最終馬料水車站於1967年元旦易名為大學車站。 [3] File minute no 1 to Colonial Secretary, dated on 1966-10-29. 現存於香港歷史檔案館。參考編號請聯絡筆者 (Facebook: @Simplistic-DesignWorks)。 2.0 馬料水風水差? 2.1 話說回來,中文大學之所以落戶馬料水,很大程度是取決於早年崇基學院選址該處 [4]。不過,港府最初批予崇基的土地只有十畝,而毗鄰的則是馬料水村和其村民所擁用的寬闊農田。當時崇基旨在獲得政府和公眾認同,進而升格成為第二所大學,為此要不斷擴張校舍以開辦更多課程和接納更多學生。新舊鄰舍間有摩擦是自然的事,若其中有人別具意圖野心,對立關係更是不言而喻。可是,得益於崇基第二任校長凌道揚博士客家人的身份 [5],崇基順利地與馬料水村村民交涉,購併村內大部份土地,並把村民遷往粉嶺軍地。不過,遷至粉嶺後,村民與校方在重建村落問題上另生枝節,因篇幅故按下不表。但在土地兼併過程中,凌道揚校長提出的「風水妙計」則不可不提。 [4] 詳見筆者所著的〈崇基史地誌略〉及〈崇基史地誌略補遺〉。 [5] 溫漢璋先生於2018年8月11日的面談訪問。 2.2 凌校長於1957年修書致函 [6] 時任輔政司戴維德,請求港府批准崇基收地。信中,凌校長指受到村民所託而向政府陳情,因為村民認為馬料水村積聚陰氣過多而致使風水差。凌校長更引述村民指,馬料水村南方的火車隧道 [7] 形似一口「巨大棺材」,破壞了村落的風水。另外,馬料水村位於山谷低窪位置,農田經常受到洪水侵襲,而且鄰近鐵路旁的莊稼亦受到燃煤火車所噴出的黑煙而遭受污染,故此馬料水村的農作產出很低。這些原因都使村民意欲盡快重新安置新居。 [6] Letter from D.Y. Lin to Hon. E.B. David dated on 1957-10-23. 現存於香港歷史檔案館。參考編號請聯絡筆者 (Facebook: @Simplistic-DesignWorks)。 [7] 即九廣鐵路第三隧道,詳見網頁 “The Kowloon Canton Railway (British Section) Part 2 – Construction”,載於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 Group https://industrialhistoryhk.org/kowloon-can-ton-railway-british-section-2-construction/ (存取日期:2018年8月15日),後來因1980年代火車電氣化而拆毀。 2.3 不過後來在1976年,崇基校方出版的《崇基校刊》刊載了凌道揚校長的一篇專訪 [8],當中交代崇基與村民交涉土地的過程卻有別的說法。凌校長在專訪中回憶指,崇基院方請來一名風水師來遊說村民,指馬料水的風水不佳,勸告村民應盡快遷走。馬料水村位處九肚山的山陰——即山的北面——太陽會被九肚山山體所遮擋,因而村內缺乏陽氣,累積陰氣,不利村內人事。湊巧當事村內長時間未出男丁,村民便對此說法信之鑿鑿,要求搬遷。 [8] 林蓮仙,〈馬料水的墾殖者:凌道揚校長訪問記〉,載於《崇基校刊》第61期,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出版。 2.4 儘管凌校長的兩個說法有所出入,筆者亦相信其中的一個說法只是凌氏的曲筆,但兩個說法皆指馬料水風水差陰氣重。為了考証有關說法,筆者訪問了1955年至1959年間在崇基學院攻讀社會工作的溫漢璋先生。溫漢璋先生憶及 [9] 其時馬料水村村長溫應光的說法,馬料水村當時有一個「男丁不過七」傳言。所謂男丁即是成年男性,而在傳統父權社會下,一戶家庭是以成年男性為核心的。傳言指馬料水村男丁不過七,即是指馬料水村內的成年男性不會超過七人,家庭不會超過七戶,超過的則被病故、意外、搬遷的種種不可抗力所抹殺。這也同時呼應馬料水陰氣重的說法。後來事有湊巧,當作為學生的溫漢璋先生搬進男生宿舍 [10] 時,宿舍發生一件離奇不祥之事——男宿生相繼無故地集體發冷,甚至有宿生突然暈倒而送院。 [9] 溫漢璋先生於2018年8月11日的面談訪問。 [10] 即今日的應林堂。 2.5 難道是陰陽風水作怪? 2.6 崇基化學系的馮肇端博士注意到學生集體病發的現象,於是著手調查,後來發現是水源出問題。當時崇基未有港府水務署供水,只得依賴自然水源——馬料水坑。馮博士發現馬料水坑的上游長滿一種名為「車前草」的植物,這些植物的種子曰「車前子」,並隨水流漂到下游為師生所飲用。據《神農本草經》,車前子「味甘寒無毒」。正正是車前子的寒性導致宿生們集體發冷,也可能是馬料水村平均壽命降低而「男丁不過七」的真正原因。於是,馮博士便組織崇基學生到馬料水坑上游將車前草斬草除根,其後學生集體發冷的現象便再沒有發生。崇基獲港府供水則要待至70年代初 [11]。食水從山腳逐步經四個水泵被泵至山頂的新亞和聯合的水塔,再經過水塔分配至全中大。隨著中文大學的發展,馬料水村的農地因無人打理而荒廢,馬料水坑成了今日的「小橋流水」,在荒廢的農地上蓄水形成荷花池,便為今日的「未圓湖」。 [11] 溫漢璋先生於2018年8月11日的面談訪問。 3.0 辮子姑娘 3.1 若果談起中文大學的靈異事件,我們會聯想到耳熟能詳的「辮子姑娘」、「志文三支香」、「牛尾湯」等等。驟眼下它們都只不過都是鬼故一篇、怪力亂神之語。可是細看後,「辮子姑娘」其實與別的鬼故不同。「志文三支香」與「牛尾湯」皆屬於宿舍鬼故,其發生的背景可以置換為任何一間宿舍,而且不一定是中大的宿舍。「辮子姑娘」卻不同,它是真真正正誕生在馬料水這一地方,它發生於崇基校園內的「一條辮路」。 3.2 不同版本的「辮子姑娘」的共通點是辮子姑娘的形象和接觸方式。相傳有人晚歸,在路上看見是一名女子的背影,她結了一條長辮,那人抵不住好奇心,趨前爬頭欲求觀看她的正面,結果發現她的正面竟然也是一條長辮。不同版本的差異在於辮子姑娘的身世以及一條辮路的位置。現時比較膾炙人口的版本是,辮子姑娘是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難民,乘火車為求偷渡來港,因故跳車時辮子被勾住拖行而慘死,一條辮路則位於大學站和康本國際學術園間的一段池旁路。而骨灰元祖級的辮子姑娘身世較簡略,她穿了一身白袍,故此被推斷為崇基醫療院的護士或工友。她出沒的「一條辮路」則是崇基醫療院附近的小車路,位於龐萬倫學生中心與蒙民偉工程學大樓之間。 3.3 溫先生表示對醫療院版本的辮子姑娘有印象,並認定是他年代的學生所創作。創作的目的旨在方便與異性互動和社交。當時崇基的教學樓和圖書館位於近大埔道的一側,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 [12] 則位於山谷的另一側,往返都要經過該小車路。很多學生在圖書館學習溫書至深夜,因為有了辮子姑娘的鬼故,很多同學便能藉口相約結伴返回宿舍。 [12] 即今日的華連堂。 3.4 我們所認識的中大校園是安寧的,校內設有保安處,又有監控和門禁等措施保障校內安全,但這些在當年並非全是理所當然。1966年秋天曾經發生鄧一葦事件 [13]。鄧一葦是當時的一位崇基同學,他與另一位同學於夜間在馬料水碼頭散心,折返宿舍途中遇上劫匪行劫,他為了保護同學而遭刺死。後來,大學站附近更發生了女同學被騷擾的事情。結果男宿生便自行組織起來,於夜間在大學站組織武裝 [14] 保鏢,護送女生返回宿舍。鬼故的存在使得同學們多些聚起來同行,亦無意中提升了同學的保安意識和警覺性。 [13] 綜合自《香港工商日報》1966年9月23日的報導及溫漢璋先生於2018年8月11日的面談訪問。 [14] 手持童軍棍。 3.5 鬼故的出現亦可能是純粹為了惡趣味。相傳在80年代,有同學受到「辮子姑娘」的啟發,在晚上披著床單在華連堂外假扮靈體驚嚇女宿生,結果保安組還出動捕捉該「靈體」。當時負責中大學生事務的溫先生則否認對此事有印象。時至今日,辮子姑娘成為了迎新夜話時輔導員向新生繪影繪聲講述的鬼故話題之一。 4.0 結語 4.1 也許辮子姑娘的「靈異」故事無人能辨別真假,也許風水命理的效用無人能斷定是迷信或科學,但我們能夠肯定的是這些過去往事以不同的形式塑造了這一片校園,繼而影響我們的生活。這些故事,構成了我們對一個地方的認知,累積成地方的文化和傳統。你又有怎樣的大學故事呢?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 2 = 4 Δ